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2018-11-11 16:48:26)
标签:

河西走廊

历史

旅游

文化

佛学

分类: 游记(北京,西北篇)
   武威海藏(zang4)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乘着到凉州之机会,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河西走廊中的一处重要的寺院。网上有资料说藏(zang4)应读作(cang2)取其义为像海洋一样地广大贮藏,纠结了一番。最后查阅在武威文庙前的一块武威官方宣传标牌上的汉英对照得到了正解,确实应该读作(zang4)。也是,全国范围内,海藏寺众多,而不见得都有海量贮藏,有些牵强了。
    海藏寺位于武威城西北2公里处,是河西名刹。去时寺外大兴土木,正在扩建海藏公园,大家是从施工的工地栅栏的空隙中钻进去的。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寺门外木制牌楼四柱三楹两层,十分高大。匾额有些斑驳陆离,“海藏禅林”四个大字。四根巨型木柱,由八根大石板夹持,显得异常稳固。石板顶端,各有两只小石狮,造型相似而神态各异。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因为寺外正在扩建,古寺疏于管理,找不到地方买门票。就在半开的大门中鱼贯而入,依次观赏。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进得山门,两面的金刚照旧是“风调雨顺”,倒是抬头所见的雕梁画柱异常精美,不由得多观赏一番。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再向前行,就是大雄宝殿,五楹平脊,气度不凡。重檐之间,众多牌匾,琳琅满目,大有应接不暇之感。细细读来,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佛塑像重塑开光时的,距今仅四十年。楹联簇新,“四相俱无,力持佛教化人正己;三心不昧,身入法门爱国佑民”。倒是大雄宝殿本身,像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文物。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藏经楼前,一副楹联,通俗易懂,有点意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举念时需修善果;说法非法说相非相,会心处才是上乘”。
    藏经楼的北面,又是一个夯土地基,上筑高高的灵钧台,又是天王殿,再上高台阶,还有无量殿等建筑,都是明清时代的旧物。好像寺院建筑又重新造了一遍,只是都造到了高高在上的灵钧台上。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台上无量殿是海藏寺最早的主体建筑,它不仅建筑本身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因殿内藏有六千八百二十卷明版大藏经,(现存于武威博物馆)闻名遐迩。可惜正在修葺,大门紧闭,只可透过门缝看看。从“古灵钧台”的牌匾下面,沿着墙脚绕过大殿,里面又是一方天地,建筑都在高台之上。右手一通石碑,刻字为“晋筑灵钧台”,东边还有一眼药泉井,相传十分灵验,与西藏圣湖相通。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绕台一周,再从天王殿的石阶向下,回到前殿。结束了灵钧台的探访,走出海藏寺,再由施工栅栏空洞处回到车上,游览就告完成。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武威海藏寺(河西走廊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