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2018-11-11 00:18:15)
标签:

河西走廊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游记(北京,西北篇)
    武威文庙是凉州文人祭祀孔子的圣地,位于城东南隅。在西北地区是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至四年(1437-1439年),古有“陇右学宫之冠”之说,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西边为儒学院,尚有忠烈,节孝和节义三祠,孔庙居中,有泮池,状元桥,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和尊经阁。文昌宫在东面,有山门,戏楼,桂籍殿和崇圣祠。三者综合,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是1996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还有另一个看点,就是文庙没有正门,设置大门的地方是一堵高墙(万仞宫墙)。原因是自从隋唐有科举以来,直到清末取消科举制度,武威没有出过一个状元郎。所以,高墙里面的状元桥和泮池一直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状元的出世。由此想到家乡无锡,倒是个自南宋始,代有状元出的地方,可惜孔庙的大门连同孔庙本身却都已经被拆到爪哇国去了。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由此,文庙对外的大门是从东边的文昌宫出入的。门不甚阔,但是文化气息甚浓。两边柱头上都是抱柱楹联,门框上也挂着楹联,“文明气运参天地,翰墨荣华贯古今”,"鳌背腾辉万丈文光连九曲,梯山毓秀一枝彩笔映三台“。除了儒教,还有几分道教的气氛。门楣上悬一块大匾,上书四个大字,“斯文主宰”。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一路向北,路边古木参天,甬道树荫遮日。经过一道山门,前面是一座倒装的戏楼,唱戏给文曲星听。戏台上一副楹联,很有意思,”戏乃戏乎戏推物理,曲其曲也曲尽人情”。再向前行,即是供奉着文曲星官的桂籍殿。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刚进门时,不知就里,心里老是纠结着怎么没有看到棂星门和泮池,不想真的是搞错了。差点误将文曲星官误认为是孔圣人,怎么看,怎么别扭。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桂籍殿的后面是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孔庙的规制,应在藏经阁的北面,不想却在此处。
左右分别是刘公祠和牛公祠,只识了名讳,未及深究。
    转身出来向西,过一个月洞门,才找到了孔庙的大成殿。沿着边上的甬道,一路快步向南,远处一座照壁,就是万仞宫墙了。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照壁两侧,分别有一个小门洞,直通孔庙正南大道,它们是礼门和义路。脑子里忽然闪过多年前在海南文昌看过的孔庙,它也是因为没有出过状元,不开正门,游人是从东面的礼门进入的。再与同行的宋导探讨,不光是凉州,整个甘肃行省都没有出过状元。
    赶紧招呼同伴们来参观不开门的孔庙照壁,从泮池南面的角度欣赏作为棂星门的木牌楼。没有出过状元并不影响泮池,状元桥和棂星门的体量和雅致,几百年过去了,它们依旧是如此精美无比,引得大家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棂星门是明正统年间建造的一座木质牌楼,四柱三间,翘檐飞角,巍峨耸立。穿过棂星门,从南向北走大道,就是戟门。两庑分是乡贤祠和名宦祠,祭祀地方贤达和历任官吏。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戟门也有点像是殿堂,不单单是一道门的样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武威孔庙的威严气势。
    大成殿建在宽阔的条石台基上,雄伟而庄严,一副至圣至尊的气派。作为文庙的主殿,横阔三楹,纵深三间,重檐歇山顶置九脊,脊上鸱吻螭兽齐全,正脊中有一桥形小珠。檐下为五踩平昂斗拱,檐角高挑。四周回廊,台基高企,显得庄重,肃穆且又文雅。
    大成殿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塑像,旁边是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亚圣”孟子,加上八位贤人共十二尊塑像。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大成殿后面是尊经阁,两层土木结构楼阁,重檐歇山顶,坐落在砖包台基上,据说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秋风徐来,铃铛声响,别有一番风致。
中路建筑的西面,当是儒学院,目前仅存南面的忠烈祠,节孝祠和节义祠,未走到。
庙内古柏密布参天,环境古朴静雅。建筑庄严雄伟,雕梁画栋,檐角高挑。碑刻林立,牌匾高悬,实为世所罕见。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看完文庙,仍从文昌宫门步出,顺便补拍了一张万仞宫墙,途经文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猛然间发现越过大型汽车的顶部,一块篆字牌匾,细看之下,原来是“武威西夏博物馆”。离集合时间还有十几分钟,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急忙绕路前往。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走到西夏博物馆门口,眼前一通全国文保碑,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在文庙门前见过的文保单位之一竟在这里,而且,“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的文保公布时间是1961年,比对面的文庙还要早很久。
博物馆内很多西夏文物,时间不多,向管理员打听好方向,径直向展览在展厅背后的实物走去。
原来,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立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被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在武威西夏博物馆内。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见,碑首呈半圆形,龟趺,碑阳西夏文篆额2行8字,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首呈半圆形,碑阴用汉文篆额,边上阴刻对称的伎乐飞天舞女。碑文一面为西夏文楷书,碑阴为汉文,额篆“重修寺塔碑铭”,碑文楷书。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武威文庙(河西走廊之二)

    碑文的汉文有文字记述,贴在墙上的展板上。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尾部题“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
    又是匆匆看过,见识一下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