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2018-08-17 13:04:01)
标签:

旅游

同学

文化

娱乐

历史

分类: 游记(闽赣粤琼篇)
 
 冠豸(zhai4)山风景区,位于福建连城县境内,丹霞地貌。不过,由于这里的岩石含铁量较高,表层富铁岩石在雨水的作用下,容易发生严重的氧化,所以,虽然叫作丹霞,岩石的表面却呈乌黑的颜色。

  字在大部分字典中读作(zhi4),意思是无足之虫。而此处的豸山,得名于山顶的山形与古时法官特定的帽子相似,而这个豸字,古文中写作“廌”,《康熙字典》注释:“东北荒中有兽名獬廌,一角,性忠,觸不直者”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与武夷山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由于连城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又被称作“客家神山”。开发始于宋代,邑人在山下石门湖筑亭建阁,植松栽竹,使之成为文人墨客吟诗斗酒的场所,山名"东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由县尹率人上山,开辟苍玉峡、云栈、丹梯、冠豸、桃源等景,并以篆或隶书刻石标名。县尹马周卿潜心山景,将恰似荷花随风摇曳的山形称为“莲花峰”。地名连城即源于此。 

 
   到了明代,人们在山上凿石蹬,建书院,垒城开池,筑南北堑关墙以防匪患。遂以其山峰与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獬豸冠”相像,改名为“冠豸山”。“冠”即是头上的帽子,而“豸”就是如今各地法院门前均可看到的那只神兽“獬豸”了。又由于此处是闽江、汀江和九龙江源头之一,又有了闽西“上游第一观”的美称。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游览冠豸山风景区,我们是从1970年代因解决连城饮用水源筑坝抬高了水位的石门湖上荡舟开始的。大概是导游考虑到我们的体力吧,与传统的上山路线正好相反。从思源亭码头上船,船在水中行走,山峰扑面而来。随着导游小罗的介绍,各种姿态的风景,有了许多拟人化的名堂,酒坛峰,狮身人面像,河马饮泉,大象戏水等等。有意思的是,船家刻意地慢行,介绍了一组岩石裂隙,其中有一处特别像女子的阴户,叫作“生命之门”。被当地人称之为“阴柔举世媚”,与山顶上的另一岩石“阳刚天下雄”相对应。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船到兰香亭码头,离船上岸,途经一个小内湖,一群天鹅和野鸭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水中的红鲤也开始向着游人聚集,这可能是有人喂食所出现的条件反射。不仅是山水,冠豸山的人文也很有趣,走不多远,码头上一座小亭,两副抱柱联很有意思。

  “碧水一泓钟秀色,芳蘭九琬拂香风”,“冠豸月轮云外静,石湖烟艇雨中轻。”。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开始登山,第一个景致是三叠潭,小小的三个水潭上下分布。接着是一个叫做桄榔幽谷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大片连绵不断的桄榔树丛。再没多远就是必达亭,休息站的主人热情地招呼游人落座,说是有高空飞车表演。顺着指引,抬头望去,两侧高峰间有一细细的钢索。原来,有一表演团体每天在上面表演几次骑自行车和摩托车。正好爬山有些吃力,就在竹荫下坐等了十多分钟,仰起头欣赏高空飞车。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看罢飞车,一段平缓的小路,途经一处有描红石刻的山石“雄峙天半”,即走到登山石阶的起始。一路向上有365个台阶,叫作鲤鱼背。拾级而上,气喘吁吁
,站在石阶上,凭栏环顾四周。头顶蓝天白云,身边茂林修竹,加上略显乌黑的丹霞地貌山崖,也是很新奇的山景组合。登上石阶尽头,有一个观景台,可看左右风光。正逢阳光普照,层峦叠翠。极目远眺,风光秀丽。再看身边,青山黑岩,引出无限遐想。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正对面一个山头,名叫“
长寿峰”,有石刻大字在半腰。左手一片山谷,有一巨石独立,顶上一片平坦,又接一个块小石球。原名唤作“天烛峰”,现在被形象地称作,“生命之根”。就是那个与石门湖边的“阴柔举世无双”相对应的“阳刚天下第一”。远处还有几处裸露的山崖,或牛头,或马面,或鳄鱼,看着像是什么,就附会一下。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山顶有一小亭,题字“长寿亭”。可小憩,可乘凉。亭里小坐,山风习习,不觉有了心旷神怡之感。导游说绕亭三匝
可以祈求长寿,入乡随俗,走了起来。不知是顺向还是反向,好在亭子不大,就多转了几圈。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下了小亭,再上几十级,左边五老峰,右边灵芝峰,都是陡峭的在山石上开凿的石阶,没去尝试。就在冠豸山后山最高处,小坐闲聊,吃了几片红瓤西瓜。接下来就是下山了。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下山的路在冠豸山的前山,人文多而风景秀,有不少书院祠堂,引人入胜。有一处是“修竹书院”是当地同学元雄祖上所创,他们是陇西堂李氏,辗转迁徙到闽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藏头门联“修禊名山思远泽,竹林佳话仰前贤”,像是后补的,上联说《兰亭集序》,下联讲竹林七贤,不是李氏先贤的典故。外面一联是,“峦嶂千重瑞气迎朝日,明灯万盏灵映晚霞”。让我联想起了书院里悬梁刺股苦读圣贤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再向下走,一处是童氏宗祠,恰好同学中有童姓后人,又多留心几分。楹联为“青岩派衍连阳八百年来昭旧绪,书院雄踞豸三十代后展新风此地童姓也是衣冠南渡时几千里迢迢迁到这里,绵延好几十世。奇怪的是,两处都是宗祠,却都以书院为名,此处是雁门书院。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再走几十米,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山下的连城县。向左一转,猛然看到一处山崖
巨石,便是高壁峭立、独开一面的“滴珠岩”。有几处摩崖石刻,有“冠廌”明代黄公甫题,“上游第一观”乾隆翰林朱阳题,“浑忘物外”上元陈树题,“印松麓,冠豸”“飞云有路”和当代沈持衡撰文、余纲书的“冠廌铭并序”等等。据说还有开山祖元代马周卿的“修莲峰记”,未遇。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看了滴珠崖,路经松风亭和清气亭,穿过一线天的“云瞩堑门,从丹梯云栈的摩崖石刻边小心翼翼地走过,就是苍玉峡了。路边还有一座小小的圣旨牌坊,缩在山崖里面。仔细考究,倒也是一段血腥的历史。原来,洪杨之乱时,连城县官民四千人为避乱上山,利用一线天等关隘坚守不出。太平军久攻不下,最后威逼当地村民,从后山小路攀岩至五老峰攻破冠豸山寨。结果,山上三千余人或被杀,或跳崖遇难者众。仅剩一个叫作黄九林的人领五百多人逃出。太平天国平定以后,皇帝下旨,赠封抚恤此役有功和死难人员,是为此牌坊。牌坊名为“旌奖忠义节烈牌坊”,楹联“龙章宏恤典,豸献勒贞名”,牌坊中板上列有二十八人姓名。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一路向下,到了出发时的石门湖水平面。一路辛苦,爬山涉水,冠豸山的游览就告一段落。至于竹安寨等等,留待今后吧。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冠豸山之游(连城六日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