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2017-12-07 17:52:03)
标签:

历史

旅游

民俗

文化

艺术

分类: 游记(北京,西北篇)

   (2017-09-16)总算到了甘肃省会兰州。最近一次到过兰州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的兰州真的是旧貌变新颜,楼高了,路宽了,地域大了,除了一百多岁的中山桥基本没变外,我也找不到曾经认识的地方了。 

 
  在酒店安顿好了以后,即随大家去看中山桥。和上次相比,紧临着中山桥的下游河面上多了一座叫作元通黄河大桥的新桥,弥补了在黄河铁桥退出了汽车运输后的运力不足。 

 
  中山桥现在成了全国文保单位,和上海黄浦江上的外白渡桥一样,所有的建设材料甚至连钢梁上的油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所不同的是,外白渡桥就在港口附近,而中山桥的材料则需从天津港到郑州,再经过长距离的陆路运输才能到达兰州。在铁路运输只能到达郑州的条件下,大量建桥材料的运输成本几乎占了总成本的一半。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中山桥的故事,可以上溯明朝的洪武年间设立的镇远浮桥。在桥的南头,花坛里耸立着一根高大的铁柱,就是当年浮桥南北系缆的桥头柱。路边的市政府立的说明石碑则几乎湮没在草丛之中。
铁桥上的钢梁明显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五跨平行弦杆贝雷式钢桁架梁,这是光绪年间桥(1909年)梁竣工时的原貌。二是1954年为了增加大桥的承重能力,再加装的钢梁上部的弯拱,据说是将原来的载荷8吨提高到24吨。 

 
  所有的历史变更过程,包括从镇远桥,到中山桥的桥名都记录在北面桥头的护坡石壁上四方图文并茂的说明上。
仔细地观察桥上的钢梁结构,绝大部分是铆接结构,1954年的附设钢架也是一样的。另外还有一些焊接和螺丝紧固和连接结构,估计是近二十年里做的维护加固处理。 

 
  时值周末,桥上行人众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大部分是操着各地方言或者带着地方音的外地游客。可惜,在两岸各类高楼大厦的衬托下,中山桥已经无法显示出它先前的伟岸了。一直等到七点十分,华灯初上,四周的高层建筑还没有全部点亮,大桥才露出了出当年的英姿。

   
河岸边上还有一座著名的雕塑,叫作黄河母亲。是1984年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所立,如今已经成了兰州在黄河岸边的又一个地标。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次日一早,去了甘肃省博物馆。本来提议去博物馆的起因是因为著名的“铜奔马”,百闻久已,却不得一见。不想除了铜奔马,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精彩陈设和对甘肃省的整体介绍使人好像是深陷在里面久久不忍离去。假如再次到甘肃,一定要先在省博做一个前导参观才好。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地方博物馆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庚子赔款返还所建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6年更名为甘肃省博物馆。现在的展览大楼共有18个展厅,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

   
常设的展厅有:“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甘肃佛教艺术展”和“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看得我目不暇接,鉴于时间紧迫和参观路线的要求,我只走马观花般地看了其中的三个。

   
馆藏国宝级文物16件,其中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瓶,灵台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礼仪》简,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仪仗,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壁画砖,泾川大云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北宋淳化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和明肃府本《淳化阁帖》等都是它的镇馆之宝。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九色甘南景,安多香巴拉-19)


 

 
  兰州牛肉面:

   
导游说,兰州牛肉面的讲究是,一清(牛肉清汤),二白(白萝卜块),三红,(红油辣子)四绿,(韭菜丝丝)五黄(有嚼劲的拉面)。
品种有,大宽(两指宽),韭叶(一指宽),二细,三细,毛细。 

 
  和导游说的有点不同,书
上是这样写的“一红、二绿、三白、四黄、五清。即牛肉面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柔软透黄,光滑爽口。” 

 
  舌尖尚牛肉面馆,在
甘肃省博物馆的旁边。他家的牛肉面是上了中央台的,价格还是和全市统一的每碗七元。生意好到等着取面的人排队到店堂之外的小巷子里。 

 
  在吃到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之前,思想一直沉浸在遍及全国的“兰州拉面”馆之中,就像满世界的“扬州炒饭”一样。据说,在兰州没有人做“兰州拉面”的,全都是“牛肉拉面”,甚至都不说“拉面”。也对,店家就在兰州,做法都是拉制,免谈了。 


 
  兰州有几个“一”值得说道:
    

    一碗面(牛肉面),
   

 
  一本书,《读者》(我上大学的时候以《读者文摘》面世),
    

    一条河 “黄河”,
    

    一座桥
“中山桥”(始建并竣工于清光绪年间的黄河铁桥,民国时改为现名),  
  

 
  一匹马,“铜奔马”(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被郭沫若命名为“马踏飞燕”,做着全国旅游标志)。
   
  据说还有“一包烟”(兰州香烟)同行的老烟民还专门分别买了几包不同价格的,据说和江苏的“苏烟”差不多。
     

 
  吃了一路的拉面,擀面和切面,昨晚在对面的面包店里买几个面包带着回程的火车上吃,店员送了一本《读者》。这下全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