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参会,买了中午的车票离开。一上午的空闲,起了个大早,六点半就来到除了匆匆赶着上班的当地人,外地游人绝少的福州城市名片,“三坊七巷”。
福州的三坊七巷,实际上是一个和无锡的惠山古镇差不多的场子。所不同的是它的整齐的布局和规划。中间一条南北向的街,街口一座石牌坊,叫作“南后街”。街的西面是东西向的坊,由北向南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坊之间又有小巷子沟通,空间就是民宅大院;街的东面是七条东西向的巷子,依次叫作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宫巷,安民巷和吉庇巷,其间也是各个深宅大院。
福州城始建于五代十国,中心是一座闽王等贵族住的子城,外围一圈则是拱卫子城的罗城,北面窄狭而南部宽大。三坊七巷的位置偏于罗城西南一隅,当初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区域。
从初建到明清的发展,一直是百姓住宅区。历经解放后的城建变迁,老格局的骨架子还在,作为院落的肉,就都是新生的多了。因为,它也经历了解放以后把房子分给老百姓住,分给集体开工厂,后来又有的做了改建,很多地方面目全非。直到2000年后才有了恢复性的保护。说是保护,其实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建。由于最南面的一条光禄坊已经成了大马路,连同它对面的吉庇巷和最北面的杨桥巷也湮没在马路上了。所以,今天游客可以看到的就只有“两坊五巷”。
开始不知就里,害得我在景区内多走了许多路。直到在街上向一个巡视的保安请教,又在游客中心和一位工作大姐聊了好久,才算弄清楚了坊巷之间的关系。
既然是和惠山古镇相似,他们也有原住民的问题。不过,外面迁入的居民占据的面积本来就不多,迁出还不算太难。难的是住在祖传的居所里的那一批。
现在的状况是,一部分祖屋成了历史名人的纪念馆,一部分祖屋成了商家租用的店铺,同时也有人还住在老房子里。那些名人的后代,是继续腾房子给纪念馆用呢,还是能够一直住下去?
三坊七巷的历史名人大多是清末民初的人,
像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等一见名字就觉得如雷贯耳,不少都是中学课本里学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成为福州地方的骄傲。他们离我们在时间上较近,所以知道的人比较多。不像惠山古镇,所宣传的大多是离我们很远的明清朝代,甚至更为久远唐宋。不是认真学习,还真的不知道几位。
连看带访,不觉周围游人渐多。团队导游的小旗子也开始在眼前晃来晃去。景区又回到了熙熙攘攘的常态,避开摩肩擦踵的人群,再拍几张帮助记忆的照片,看看今天的三坊七巷的热闹景象,撤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