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山祠堂群里《锡山祠记》考  (惠山浦长源先生祠祭祀内容的探究,续)

(2016-06-15 07:54:21)
标签:

365

文化

历史

分类: 祠堂研究
   “浦长源先生祠”在无锡惠山街上,因为祠主浦源是无锡历史上的文人,有诗集传世,所以,惠山古镇祠堂群在恢复他的祠堂景观时,和元末的画家倪瓒祠一样,把它定义为纪念文人画师的纪念堂。而且,在修复后,祠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批无锡本地的诗文达人吟诗唱和的园子。从此寻常游客便无缘入内。可惜了一通祠堂清代修葺时由无锡同乡周镐撰文,书丹和镌刻未署名的碑刻《锡山祠记》竟镶嵌在院墙上几近湮没。
   
 
    周镐,字怀西,号犊山,无锡人。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举人,乾隆五十九年诰授中宪大夫,历官漳州知府,福建护理汀漳龙兵备道、浙江衢州府知府。道光元年(1821),年近七十的周镐在衢州知府任上,与继任谭瑞东先后集资修复衢州孔氏家庙。有《周犊山稿》传世。
    周犊山应浦氏后裔撰写《锡山祠记》时正逢中举当年,官放浙江处州,知景宁县事。
    石碑当初发现时,2011年曾有两篇见诸报刊的报道,都是着力于碑文的附录中关于浦氏裔孙各支系出资多寡的明细,以论述当年的账目公开和工程监督。而对碑文本身则并无论及。
   实际上,《锡山祠记》的主旨是讲述祠堂的。经过对碑文的仔细句读,当初立祠的原因和目的以及祠堂的性质就一目了然了。
    开篇第一段,先是阐述立祠的由来。浦长源是明朝洪武年间的人,按说时过境迁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为什么要在清朝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下旨立祠祭祀呢?原来,清朝入住中原后,到了康熙年间,在全国范围内诏旌忠孝节义和有功名教之士,以利国家。而浦长源先生在明洪武六年以“行登孝友,道绍程朱,高节劲卓”号称“名教完人”。在官府求贤征聘时被授予晋王府引礼舍人,后奉命出使秦中,渡淮水时遇风涛覆舟死于王事的事迹,被无锡乡绅吴珍等人推荐到礼部。而礼部又奉旨拨款每年春秋两次到祠堂致祭。
    接着,是叙述撰写《锡山祠记》的由来。实际上,此篇是修葺的祠记,建祠则早在百余年前的康熙丙戌(1706年)。此前该祠堂的说明牌上说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应是将朝廷下旨建祠祭祀的年份和实际建祠的年份是不同的。周镐是在游惠山时遇到浦氏换文和天仪两人,听了他们的叙述后欣然应允为修祠撰写《锡山祠记》的。
    然后是描写祠堂的坐落及内部形胜,“左徬龙山,前迎惠水,背南面北,堂列五楹,中有方沼,后有余基,旁辅两间两进”。
    最后记叙了修葺祠堂的出资功德和目的。
    综上所述,《锡山祠记》通篇没有
一个字提到浦长源先生在文学绘画上的艺术造诣,而完全是将他树立为忠孝节义的典范。特别是由于他在继承和发扬程朱理学建树,和舍身渡淮水死于王事的行为成为了地方绅士上报推崇的唯一原因。
    

    附,《锡山祠记》碑文
    
锡山祠记
    惠山为锡邑名区,都人毕集。国朝诏旌忠孝节义及凡有功名教者祠咸在焉。欲其赫赫照人耳目,旌贤以厉俗也。浦氏长源先生行登孝友,道绍程朱,才高节劲,卓乎名教完人。
    前明洪武六年求贤征聘授晋王府引礼舍人。其后奉命使秦中,渡淮水。风涛适作,左右欲避之。叱曰,受命不当趋避。遂覆舟死于王事。呜呼,此所谓勤其官而水死者否耶。其志节忠贞,二百余年未能表见邑史,老咸悼之迨。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阐微显幽,有贤必表。广搜博採,无善不彰。邑绅士吴珍等述先生事实,具呈。礼部奉旨给帑致祭焉。由是每岁春秋,有司具牺牲陈酒醴登堂如各祠,礼先生之潜德彰矣。
    祠本建于康熙丙戍今越百年栋宇倾圮,诸裔孙乃捐资重建增其旧制,历两年告成。
    余以今春游惠山麓造其祠,适遇浦子曰焕文曰天仪。有详述始末,嘱余记其事。余览斯祠之胜,左傍龙山,前迎惠水,背南面北,堂列五楹,中有方沼,后有余基,旁辅两间两进,疱福有所,祠丁有室。焕如也,秩如也,噫。可谓尽力于事先者矣。
    斯岂非先生之德,有积久弥光者耶。诸裔孙报本追远之念,有积久而弥挚者耶。是役也,董其事者,石塘永公也。赞其厥功者,各支贤裔也。嗟夫,“口”思孝,人之性也。而不匮者恒难。余钦先生为古之贤人,而又喜为后者永思不怠。堂构重新以称朝违“口口”生之典,是能众贤而世守其礼者。乃为之书。
  敕授文林郎乾隆己亥(乾隆44年公元1779年)
  恩科举人知浙江处州府景宁县事犊山周镐撰(章,印)

  石塘支永公捐银柒百两
  曹宅支捐银叁百两
  水贤桥支捐银壹百两‘
  杨方桥支捐银陆拾两
  XXX支捐银贰拾两
  曹墓塘
  浦家湾捐银叁拾伍两
  刘家桥
  王家桥捐银叁拾陆两
  陆家巷
  夹山支捐钱五千文
  前汤大小青旸捐银贰拾叁两伍钱 
  寺头支捐银拾贰两
  化畹巷中市桥支捐钱拾叁两壹钱四分
  徐舍里捐钱五千文
  三乡南支捐铺门面砖六架
  江溪桥,栅头捐铺正厅砖三门
  辛酉季春榖旦
     
    浦长源先生祠里还有两通难以辨认的石碑,仔细辩读后却是极有意思的“主祭轮值”。无锡祠堂群众多祠堂,都知道是春秋各有一次祭祀,可是这两次祭祀到底是以何种形式延续而有条不紊呢?这两通石碑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实例。     
    原来,虽然每年春秋都有官府象征性出资祭祀,但是真正的祭祀还是本族后人组织和置办的。由于族人分支众多,并没有一个常年不变的嫡传做主祭,所以,春秋大祭是以族里各支系按照年头轮值的。     
    浦长源先生祠的“轮值主祭”规定,以石塘支独主春祭,共分十二年,每一石塘分支各轮一次春祭;其余分支分主秋祭,共分十年,每一支各轮一次秋祭。这样一个完整的轮值,正好是六十年。然后继续循环,永无怠荒。     
    由此可见,在石碑记载年款的清代嘉庆年间,无锡浦姓最大的聚族而居的地方在石塘(在今江南大学北面,长广溪湿地东面,已全部拆毁),共有十二支较大的支系。其余有十支分别居住在石塘以外的曹宅,曹塘,前汤,中市桥,杨方桥等地。     

    附原碑文:       
    轮值主祭记    
    康熙四十二年春,凡有德有功者咸奉旨给帑致祭焉。我祖长源公德功兼备,故尊贤之典,实诏旌之行是典也。每岁春秋有司登堂叩拜以致王命。为子孙者仰恩王朝之典,靓霜露于荐享,宜诫追念祖孝之勳遇,禴赏而骏“ ”毋怠。故于吾族派令主祭轮流宜年如。石塘支独主春祭房分十二,以十二年一周。其曹宅,曹塘,前汤,中市桥,杨方桥等支轮值秋祭。以十年为一周。自此绳凡相继永无怠荒之虞矣。谨将各支轮值主祭勒石以便观览。是为记。     
    裔孙砥柱志远氏敬记(印章二枚)   
    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季春日榖旦  

    轮值春祭石塘支定年 
    子年  东店分 
    丑年  小二房分 
    寅年  东房分 
    卯年  西房二分 
    辰年  大二房小房分 
    巳年  南店分
    午年  大二房大房分 
    未年  南头园上分 
    申年  西房大分 
    酉年  南桥葛代桥分 
    戌年  对门东马头分 
    亥年  河头分   

    轮值秋祭各支定年 
    甲年  曹塘支黄家桥分 
    乙年  中市桥支前汤分 
    丙年  杨方桥分 
    丁年  曹宅三房分 
    戊年  曹宅四房分 
    己年  曹宅五房分 
    庚年  曹宅六房分 
    辛年  曹宅七房分 
    壬年  曹塘支东三图分 
    癸年  曹墓塘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