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7,女王宫)

标签:
旅游文化吴哥古迹女王宫 |
分类: 游记(港澳台和亚洲篇) |
女王宫实际上并不是Banteay Srei(直译为女人的城堡)确切的名称,它是早期从事研究工作的法国人以建筑中多有女性的雕塑造像起的名字。其实,整个吴哥王朝可能就没有出现过女王。
女王宫也是供奉神祇的庙宇。它的建设经历了两代国王,第九代国王罗真陀罗跋摩二世,(公元944-968年)和第十代国王阇耶跋摩五世,(公元968-1001年)。这里供奉的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祇之一,湿婆神。字虽然是写得像是女性,可是不能顾名思义,这只是个译音。湿婆神是男性的,他的象征性崇拜物就是一个巨大的男性生殖器(linga)。在印度教教义中,他支配着生殖和毁灭,他有着美丽的妃,他又善教人舞蹈。这大概就是庙里大量出现美丽女性雕塑的原因。
从材料上讲,吴哥人此时正在完成从质地比较绵软的红砖,向质地坚硬的砂岩石的转变。然而,在红砖以及涂在砖墙的覆盖层上做浮雕的精致细腻,却被完全地移植砂岩石上。由此,使观光者得以欣赏到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美丽浮雕和塑像,对它们的美妙叹为观止。这里还使用着一种新的南亚特有的材料,叫作红钒土。它的神奇功能是,从地下开采出来时是软的,可以很方便地用来切割成形和塑造。但是,成形以后,在阳光和流动空气的作用下可以渐渐地变硬,直到像坚硬的岩石。
“女王宫”位于小吴哥城北面偏东二十公里多一点的地方,差不多到了库愣山脚下,边上还有一片水域,是一个自然风光十分优美的地方。和其它的庙宇一样,它也是呈方形的平面。东西长而南北短。正门对着正东,西门则是后门。
参观女王宫的要起早,一是因为可以赶在大队团体游客的前面,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欣赏。二是可以在东方初升太阳的柔美金光下看到深浮雕的立体表现。原本我们的司机tommy约的时间是七点,因为前一天起早看了小吴哥城的日出,傍晚又看了洞里萨湖的日落,体力上有些透支。我们把出发时间改成了八点。参观的时间虽然也还比较充裕,却错过了最美的时机,有点遗憾。
女王宫是一个类似于公园一样的场所,占地面积很大。有庙宇建筑,有自然林木,还有一大片湖水可供嬉戏。进门先是游客服务中心,上去了解了一下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如何游览。服务员的英语很流利,知道了我们不是团队,便耐心地向我们解释:假如一个小时时间,能够大概地看一看建筑,重点放在雕塑和门楣的石刻上细细地欣赏。假如两个小时时间,你们就可以绕到北面的湖上,乘一下当地的游船,浏览一下美丽的湖面。我说大约一个多小时呢?她回答,那你们就从东门进入庙宇,看看建筑和雕塑,然后不要原路返回,再从北面的小路绕道回到入口,可以欣赏一下自然风光。边说还边在台子上的地图上指示着路线。我拍了张游览图的照片,谢过服务小姐,沿着道路向庙堂走去。
真的是时间晚了,大队的游客在各路导游的小旗子下纷至沓来。那庙门原本的设计就是给神走的,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的游客显得有点拥挤不堪。加上导游们各自的解说,游客们的询问,静谧的场合顿时热闹起来。心想着等一下,这一批走完在仔细地看。没想到停车场又来了两辆大巴,正在招呼着向里面走来。只好抓紧时间,等在两批游客的中间空隙游览了。
走近女王宫的庙门,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框上面的三角形门楣。门楣的面积不大,呈山形。只有一米多宽,不足一米高。可是,上面的石刻真的是精美无比。这些都是与湿婆神有关的教义里的故事和各种神祇及动物,第一道门的门楣上中间是印度教中守护东方的因陀罗,他端坐于长着三个头的大象身上。下面是两条翻滚着的蛇神,它们左右旋转,搅动着乳海。两条蛇神的中间呲牙裂齿的是怪兽卡拉。对于我们这样的非宗教人士来说,只好看看热闹了。门框边上的门柱上也雕刻了十分精致的花草,引得游人纷纷摄影留念。
进了庙门,眼前是一条引道,引道的两边用32根石柱分隔。也有的旅游小册子上说,这些都是Linga,就是湿婆神的象征物,看着倒是蛮像的。接着就是东面的庙墙门,这道门分为两重,每重都有装饰有精美雕刻的门框和三角门楣,大小与前面的相似,雕刻得更加复杂。进了庙墙门,前面又是宽阔的走道,两边是像护城河一样的一圈池塘,保护着中间的主庙。
庙墙的材料分为三种,大块的是红砂石,小的是红砖,比较特殊的就是见风和阳光就会变硬的红钒土。
主庙的门框下面,一对年轻游人正在拍照,也许,热衷于摄影的姑娘和小伙儿并不知道头顶上正在进行着一番争斗,他们正在享受他们自己的安详。
再走过保护水塘,才是由两道围墙保护着的供奉湿婆神的三座主塔。这两道围墙上的双重门的门框和门楣又各有不同,雕刻的深度好像变深了一点,更加具有凸出的立体感。看上去里面那一重门楣上的雕刻要更复杂一些。因陀罗在两头大象的拱卫下坐在正中,座位下面的那个怪兽卡拉神看上去好像没有了前面的怪异,两条蛇神等神祇同样地搅动乳海,海里的浪花显得更加高急。
三座古塔据说分别供奉着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中间最高的一座供奉着湿婆神,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湿奴神。虽然不像别的庙塔一样建筑在层层向上的须弥山上,只是十来个石阶那么高。不过周围设置了不得进入的栅栏,参观的游人也就只好到此为止了。好在现在的照相设备比较先进,勉强还是可以看一个周祥的。
湿婆神的主塔门两边的龛内,一左一右两尊美女的立像,呈对称状,应该是他的妃吧。头顶发髻向后倒梳,两个鬓角长发及肩,面带微笑,显得神态平和。胸前圆润的双乳高耸,腰身微收,可能是为了体现印度教的生殖崇拜。手腕和脚腕上都带了两个装饰性的环佩,手中好像拈着荷花的花蕊,一支盛开的向上,斜倚在肩上,另一支含苞欲放,垂在腿边,脚上踏着三只鹅托起的底座,阿娜多姿,十分秀美。也许,这就是法国人把这里称作女王宫的缘由。
耳边听得有一个导游正在用中文介绍,“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心想,西方的蒙娜丽莎只有卢浮宫里油画上的那一个,而东方的蒙娜丽莎却从南到北到处都是。这么有特点的美丽女性,你就不能想点别的词?
主塔的后面便是西门了。西门好像比较简单,门框和门楣上的特点并不明显。也许,前面看得多了,引起了视觉疲劳。
出了西门,路分两岔,向南的一条可能是回到入口的近路,大部分游客在导游们的带领下熙熙攘攘地向南走去。我们几个因为事先请教了游客中心的解说员,转向北面的路也向东返回。一边是刚才看过的寺庙的远景,一边是一个水面上长着浮萍,水中荡着几只小舟的宽阔湖面。天近正午,太阳有些炎热。幸好两边的树冠茂密,走在路上像是在一个树枝扎好了顶的山洞里一般。倒也不觉得太难。
一个热情的当地小姑娘上来用中文兜售着她手中的明信片,都是关于女王宫的雕塑照片。价钱倒也不贵,1刀(美元)一套。理由也不错,说是家里没钱上学,卖这些贴补些学费。不由得有了些怜悯心,想着那些图片不少是在被绳子拦在里面没法看到的,就买了一套。(事后听司机说,柬埔寨是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上学是免费的。是谁教了这些孩子说得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叫卖呢?心情不免有些沮丧。)
走过小径前面是个餐馆,想着司机关照另有地方吃饭,就没有再看。为了寻找方便的地方,意外地看到了餐馆对面是一个为游客服务的展览馆。墙上和展板上挂满了各个年代的照片,从女王宫的意外发现,到法国人主持的整修和红色高棉时代过后的第二次整修。大量的照片如实地记录了发现时的坍塌破损,人工艰难地把地上地下的建筑物碎片收集起来,像拼图一样地把石头和砖块拼装起来。有的是第一次拼好,第二次又被波尔布特的军队破坏,不得不第二次再拼装。
因为所有的石刻都是和砖刻用了一样的工艺,先是将石头磨平拼合成墙一样的大块,然后在墙上进行雕刻,坍塌后再拼装,中间的拼缝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
也有一些精美的雕塑,在法国殖民期间和柬埔寨独立过程中被转移到法国巴黎的居美艺术馆和金边的国家博物馆。其中很大一部分又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可惜在金边原本是为了妥善保管的那几尊神塔外面的守护神塑像,却反而被破坏得没了踪影。这有点类似北京圆明园里的那些文物经历的八国联军和中国“破四旧”时那些古画文物的命运。
将近两个小时的浏览,时间过得飞快。虽然事先做了功课,还是不够清晰。假如还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次,利用正确的时间,借助合适的阳光,找到观测的重点,看到特别想再次仔细地看看的那些石刻,门楣,门框和所有没能看到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