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在山西有内外两道,大同以北和内蒙古交界的是外长城遗存,再南边一点的以宁武关,雁门关,偏关等关隘著称的就是內长城的建筑了。
初到雁门关,一眼就望见了山峰上杨六郎的立姿塑像。杨家将是宋朝的戍边英雄,雁门关的夯土包砖城墙和城楼也是明代才完善的,有一点“关公战秦琼”的怪怪味道。
我们的旅游路线是沿大运高速从大同向太原行进的,说起来正好是当年外族向雁门关进攻的方向。从地图上左上方的后腰铺驿站一边,走向关隘,登上城楼看着明军如何御敌还需要有点辨别南北走向的意识。
进入雁门关景区,未进城门之前,先是一条边贸街。以前长城边的马市,是明朝政府许可的和关外边民做生意的市场。关外人用马匹来换取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和生活用品。明代隆庆开关,不仅是和海外的船民做海上交易,也包括陆上的边民交易,商务往来,易货贸易以及和亲政策,比兵戎相见的血腥厮杀对双方的人民来说总是要容易些。这地方现在成了当地居民做生意的场所,看来只有旅游旺季才行。
我自信步走上城楼,观赏雁楼前的抱柱楹联。楹联好几副,都是描写长城关隘的新作,标注的年份为辛卯,推算一下只在2011年。不过此处山风猎猎,雨雪交加,才几年就显得十分老旧,匾面有些斑驳裂损。细细看来,书法优而行文多有别字,看来当今的书法家已经不再是文学家了。比如“鼙鼓晚惊林叶落,旌旗遥拂雁行偏”一联中“鼙鼓”的“鼙”写成了“髀”,不知何指。唐诗《长恨歌》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是这个“鼙鼓”。至于这个“髀鼓”的“髀”,一是读音不同,一是字义不同。髀字的字义是大腿骨,拿大腿骨作鼓来敲,实在没有道理。再比如,有一联中有一个千里万里的“里”字,这个字并不是简化字,硬是写成了“裏”,这是里里外外的“里”。这个字是有简化字的。
正在把玩之间,上下传来呼唤声,原来不觉已是下午三时,我们还要赶回太原。急忙随着大队下山,乘旅游专车赶路去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