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山西游之五

标签:
佛学历史旅游山西文化 |
分类: 游记(晋冀鲁豫鄂篇) |
云冈石窟比二十多年前去时清洁了许多,那时,边上有一条运煤公路专线,到处都是煤灰,连窟里的大佛都跟着吃黑,侵蚀加剧。同样,门面也扩大了许多,以前是开门见佛,现在则是进了大门也不知道石窟在哪里,甚至连云冈要乘上景区的小交通才能到达。
据介绍,北魏云冈石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就是文成帝时的“昙曜五窟”,这时各地工匠和僧人在模仿西来佛像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佛教造像。中期是孝文帝时期由皇家营造的大窟,多为成组的双窟,气势恢宏。晚期则是北魏从平城(今大同)迁都到洛阳以后民间开凿的那些小窟。这一介绍虽然是以佛教塑像的艺术源流为主线,但也正好符合今天参观的次序。
跟着导游将视线移到了窟,转着圈子细细地看着那些纯手工制作的佛像。由于岩石的质地问题,很多地方都有风化,很多地方和寺院里的泥塑一样,凿了很多方孔,用来固定泥胎。然而,时间实在久远,泥胎剥落,反而使得凿孔有原形毕露。
內中有一窟,塑像都是胡人礼乐和乐器演奏的雕塑组。几十年前就因维修而错过,这次成了我关注的要点。走到跟前才知道,碰巧又在维护,闭门谢客。深感遗憾。
参观云冈石窟,是一件需要对古人坚持到底完成目标的毅力无比钦佩的事情。一个工匠,一个和尚,一个组织,一个家族,一个政权能够为了信仰几十年如一日去做着同一件事,这是物质的力量,还是精神的力量?至于现代人所能理解的高深的艺术形象,人体的线条比例,人物的神态造型,洞窟的力学结构等等,在当时都是为国家,为政权和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人们的信仰服务的。
结束云冈石窟的参观,再一次被它的浩大工程和精美艺术所震惊。不禁想起,在德国看过的人们花了前后600多年时间建筑起来的科隆大教堂。人类在为了一个被认准了的目标,少数历经了几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能够完成的伟大工程,实际上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通。《诗经》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国古人还是唱得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