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绣嶂街上浦孝节贞烈祠的来龙去脉
(2014-09-24 06:14:15)
标签:
浦氏惠山祠堂博览 |
分类: 祠堂研究 |
无锡惠山古镇的绣嶂街上有一座浦姓的祠堂,叫作浦孝节烈祠。它的说明牌是这样写的:“浦节孝祠(又名浦烈女祠/浦孝节贞烈祠)
祠始建于明崇祯中,由邑人马世奇建浦烈女专祠于其墓前。主祀明嘉靖间遇倭难的孝子浦邵及妻过氏。清康熙年间,浦氏族人将浦烈女专祠析为两室,一祀孝子节妇,并奉檄编祭,祔祀族人中的贞节旌表者。浦邵,字成德,无锡人,崇古孝子之行,明嘉靖倭乱时,父浦应虞为倭所执。邵前往诘询救父,被杀。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孝旌。妻过氏闻夫遇难,觅得夫尸归葬。一子幼,一子娠,励志守节,赡老抚幼,茹苦持家,年八十三卒。乡里赞其为完人,节孝同光。万历间以节旌。”
一座祠堂,既要旌表孝,又要旌表节,还要旌表贞烈;既有浦姓,又有过姓,还有个马姓的人建祠,有点复杂。它的来龙去脉值得探讨一番。
先看这个马世奇,“马世奇:字君常。生于万历甲申(1584年)五月二十一日。天启甲子(1624年)举人,崇祯辛未(1631年)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进左庶子,甲申(1644年)三月二十日,殉难。”(摘自《祠堂博览》总第10期)这个明朝的末代忠臣马世奇的祠堂,就建在浦孝节贞烈祠的对面。那么,这个姓马的名人为什么要建造旌表浦姓人的祠堂呢?问题好像有点突兀,这还要从史料里寻找答案。
《无锡金匮县志》光绪版中,关于浦孝节贞烈祠,是这样记载的,“祠在绣嶂街。其初本浦烈女专祠。崇祯中马文肃公世奇即女墓建先是。嘉靖间,浦氏有遇倭难之孝子劭暨妻节妇过,万历时诏旌。国朝康熙间族人起麟议析为二室。一以祀孝子节妇,一以祀烈女。并奉檄编祭而族之以贞节旌者祔焉。”(原文无标点,句读是笔者加注的,下同)和马世奇有关的是“崇祯中马文肃公世奇即女墓建先是”这一句,而本句的关键是一个“即”字。“即”在《汉语字典》中有多种解释,在此,应该解释为“接近,靠近”,就是成语“若即若离”中的即的意思。而此处的“是”,应取代词的意思。其实这一句是说明祠堂的方位的,只是讲在马氏在靠近已经建成的女墓地方建了祠堂,女墓建立在前,而祠堂建造在后,所以女墓并不是马氏建造的。
那么这个被清朝政府授予了谥号的明朝崇祯皇帝的忠臣马文肃公世奇为什么要为浦氏的烈女修建专门的祠堂呢?《无锡金匮县志》的描述比较笼统,还要再找到历史更前的记载。《康熙无锡县志》卷八,祠庙中,是这样记载的“
浦烈女祠,在绣嶂街,崇祯中马文肃世奇偕弟世名即女墓建祠。国朝康熙初,县为设祭,知县吴兴祚又博采志节,尽列其中。凡诏旌者十一人,未诏旌者四十一人。今并著其名以俟论定。(华铉妻陈氏,茹洪妻陆氏,秦汉聘妻熊氏,胡观妻阚氏,胡坤妻赵氏,陆亨聘妻张氏,陈毓华聘妻浦氏,沈昇聘妻单氏,张鼎烈聘妻胡氏,马世奇妾朱氏,又李氏。以上已旌。又四十一人尚未旌。该祠为贞烈祠”。原来,马氏兄弟造的祠,是为了祭祀包括马世奇的两个追随着他自杀殉国的两个妾在内的无锡县的众多贞烈女性的,并不是只祭祀浦氏烈女一人。文中对“妻”的称呼有二,一是“妻”,指已经正式结婚的妻子;二是“聘妻”,指已经许配,但还没有正式成婚的妻。“妾”,则是姨太太,并不是正妻。
后来,在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因为“五十二人合置惠山浦烈女祠列祀,祠基甚隘,邑人顾鼎吉徙建今地(即为,贞节祠一,在惠山寺塘泾)”(《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祠祀)。这样,既然贞烈女子的牌位已经迁出,浦烈女祠就又变成了祭祀浦氏烈女的专祠了。
再看浦烈女,《前涧浦氏宗谱》里是这样记载的,“烈女浦,幼知书。见叶茂才《八贞女传》,心仪之。许字陈毓华。毓华卒,女闻惊,欲死。父母守之。女制道家鞋式,中书一火字,授其小妹。比晚,伺者懈,投河死。衣密纫不可卸,双环系焉,陈聘物也。旦日,毓华母往视,目一开而眠。以女柩偕毓华柩合葬惠山绣嶂街之侧。崇祯中旌。”意思是,这个姓浦的烈女,自幼受到封建文化的教育,读了叶茂才的《八贞女传》欲效仿。(叶茂才(1558-1629)无锡人。明万历进士,是东林八君子之一)许配给陈家。惊悉未婚夫陈毓华死讯,欲自尽殉夫,被父母看守着。后乘家人不注意时,身着密密缝纫无法脱卸的衣服,绑着陈家的聘物投河自尽。此后,陈家将她的灵柩和先前去世的陈毓华的灵柩一起合葬在惠山绣嶂街之侧,并在明朝崇祯中期得到诏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可怜这个浦姓烈女,连个名字都没有留给世人。
接下来就该是孝子浦劭(劭字误作邵,是明史版本上的混淆,现按照《宗谱》和《县志》改过),浦劭的孝子事迹是上了《明史》的,在《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孝义二》中有记述,但不详细。详细的记述可见于《无锡前涧浦氏宗谱》中从《乾隆庚午无锡县志孝友传》抄录的浦劭传。
全文为:“浦劭字成德,前涧里人,父应虞名诸生。嘉靖三十三年夏倭人自常熟入境,掠村落譁甚。劭所居孤村,乃与弟濬掖老幼匿僻阻处。旬日贼稍稍退,虞潜出荒径探之。遇贼小队迷失道者,被牵去。令荷物前行。时劭濬并先他往。劭适还,不见父。惶懅望贼队,直前叩其酋,道父形貌,贼胁以刃不少慑。固问,请以身代。酋感其诚,使释父去。而劭喋喋贼丛中,又不解倭语,厉声不已。贼努刃之,声愈历。遂乱剒之。死五月八日也。劭时年三十三。比贼去,濬甫归急往迹之,尸解为七。乃会而敛之。葬石室山下。虞痛之甚为,劭主寘床头,出入必呼而告之,曰,老人无恙。万历四十三年旌”。
意即,浦劭字成德,前涧里人。他的父亲名诸生,字应虞。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夏天,倭寇从常熟侵入县境,呼啸着抢掠村庄。浦劭所居的是一个独立的村落,和弟弟浦濬扶老携幼往僻静处躲避。过了十多天,倭寇渐渐退去,他的父亲从荒野小路出去打探倭寇的行踪,不料碰到一小队倭人,被抓去给他们的当扛运物品的挑夫。当时浦劭兄弟俩比父亲先出发,浦劭回来后发现父亲不见了,惊恐慌张中看到一队迷路的倭人,径直上前向其首领叩首,说着父亲的模样探问。遂见贼人在用刀威胁父亲,于是问道,可否以自身代替父亲。贼首领为浦劭的诚心所感动,于是放浦劭的父亲应虞回去。而留下来的浦劭则在倭寇的队伍中忍受他们的威逼呵斥,但又不懂他们的语言,只是大声反骂。贼就用刀来砍浦劭,浦劭则更加大声。后来,被倭寇乱刀切割死去。此时浦劭年仅三十三岁。倭寇走后,弟弟浦濬急忙按照留下的痕迹前往找寻,发现尸体被分解为七块,只好聚拢起来安葬在石室山下。浦劭的父亲悲痛过度,将浦劭的牌位放置在床头,每次出入都要向牌位告诉,说老人尚好。浦劭的事迹在明万历四十三年被朝廷旌表。
关于节妇过氏,《光绪金匮县志烈女传》记载如下,“孝子浦劭妻过,年十九归劭。嘉靖三十三年,劭以脱父于倭被磔野田中。过闻奔视仆绝久之,甦,收夫尸七块出。长布缠合之入棺,葬之石室山下。过时年二十七,子正平尚幼,正和犹在娠中,舅姑皆老。过一身俯仰任荷数十年。万历四十一年先劭得旌。并建《孝节齐芳》牌坊”。即,孝子浦劭的妻子过氏,十九岁时嫁给浦劭。嘉靖三十三年时,浦劭为了解救其被倭寇扣留的父亲被贼人砍成几段死在野田中。过氏听到消息,赶到现场,痛哭气绝良久,苏醒后收集到丈夫的七块尸体。然后,用长布缠合好入殓到棺木中。葬在石室山下。此时过氏年仅二十七岁,一个儿子正平尚在年幼,第二个儿子正和还是妊娠在腹中,且公婆都已是老年了。不得已,过氏只好一人承担了全部家事达数十年。到了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过氏先于浦劭被朝廷诏旌。为此,官方还为孝子节妇一起立了《孝节齐芳》的牌坊。
至此,这个“浦孝节贞烈祠”的来龙去脉就清晰了:首先,是陈家在惠山绣嶂街西侧,建造了陈毓华和其聘妻浦氏的合葬墓,(这个墓至今还在祠堂的深处,只是鲜为人知,墓碑上被祠堂建筑的承租商户漆上了“圣吉”两个红字,变成了隔墙的一部分)。到了明朝崇祯中,浦烈女得到了朝廷的诏旌,和先后得到朝廷诏旌的贞节烈女一起在马家兄弟建造的靠近陈毓华和浦氏合葬墓的贞烈祠祭祀。后来贞烈女牌位又被迁到了惠山寺塘泾的贞烈祠,于是祠堂又演变成了浦烈女祠。而节妇过氏和孝子浦劭,虽然已经分别先后在明万历四十一年和万历四十三年得到朝廷的诏旌,并且立了《孝节齐芳》的牌坊,但一直在石室山(在今厚桥的嵩山和鸿山之间)下,并未在惠山的祠堂受祭祀。直至清朝的光绪年间由浦氏族人,浦起麟倡议,将原来的祠堂一分为二,其一,祭祀孝子节妇浦劭和过氏,另一,祭祀浦氏烈女。同时奉朝廷檄,祔祀以贞节诏旌的浦氏一族中人。至此,这个祠堂和街对面马文肃公世奇的祠堂除了相邻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附记,
无锡前涧浦氏是无锡锡山浦氏的一个分支,据《锡山浦氏宗谱》记载,浦氏自迁锡始祖宋平南将军浦冲,字鹏飞在宋朝初年宋太祖统一中国,平定江南的过程中,灭了南唐李后主的分裂割据势力后,留镇南方。从浦鹏飞自山西太谷到无锡迁居后,经过十一代的繁衍传到了石涧公浦寅。寅有七个儿子,时值元末明初兵乱,兄弟分散多处。长子浦濬,居曹墓塘。二三四五六子分别迁居太仓,常熟,洞庭,苏州,嘉定等处。最小的儿子浦振,则迁居前涧,(今无锡厚桥东)成为前涧浦姓的支祖。
另据《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载,“贞节祠五,一在惠山寺塘泾。康熙五十五年建先是。知县吴兴祚尝以贞节己未旌共五十二人。栗主合置惠山浦烈女祠列祀。祠基甚隘,邑人顾鼎吉徙建今地。又增祀二十二人。一在惠山寺门内,日月池旁,称新贞节祠。雍正元年奉文六年别建列祀。一在听松坊左。一在二泉亭门外。一在寄畅园前”。即当时在惠山共有五处贞节祠堂,这个浦烈女为这五个祠堂中的一处。
参考文献:
1,
《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 清光绪版。无锡图书馆藏本
2,
《无锡前涧浦氏宗谱》民国木活字版。无锡图书馆藏本
3,
《锡山浦氏宗谱》,卷四。清光绪廿九年木活字版,上海图书馆馆藏本
4,
《无锡县志》清康熙版。无锡图书馆藏本
5,
《常州府志》清康熙版。南京图书馆藏本
6,
《祠堂博览》总第十期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
7,
过祖荣 “过氏巾帼赞” 网上转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