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3788691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石塘老叟mole1952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32,575
关注人气:
182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有着厚重历史感的小地方,砥洎城 - (晋城六日之六)
(2013-10-23 20:31:00)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晋冀鲁豫鄂篇)
砥洎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是中流砥柱的砥,洎(ji4)这个字少见。
《说文解字》说,
洎,灌釜也。就是往高压锅里灌水,煮肉汁。莫不是眼前的这个小村子和烹肉会有联系?那
为什么要说成是城呢?个中的缘由还是个颇具历史文化的故事。
城门口除了一块文保碑之外,并没有其它文字说明,看来还是要向当地的老乡请教了。近中午了,城门里有几个老妪坐在矮脚板凳上晒着太阳聊天,另外有几个年轻一点的在各自的家门口忙着她们的烧午饭的菜。于是走上前去打探。也许是到此参观的游人大多只是走走而已,并不多关心小城的历史文化。老婆婆显得非常热心,一句句地解释着砥洎城的由来。
原来,城外流淌的沁河以前的名字就叫作洎水,而整个小城则是建在河水边上的一块大石头上的,于是就有了类似黄河里的中流砥柱的名头。这样,砥洎两个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筑城呢?老人说道,明朝崇祯末年,兵荒马乱,李自成的闯王兵渡过黄河后沿着汾河河谷向北直驱北京。为了防护村庄不被乱兵抢掠,人们就修了这座坚不可摧的砥洎城。啊,小时学历史的时候课本上写着老百姓对闯王兵唱的歌谣:“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原来也有反例。那歌谣可能是河南的饥民们唱的,山西的老百姓就不同了,他们是筑起城墙拒闯王。
那么,这高耸而并不宽的城墙为什么有这么牢固,经过四百年的风雨还能够屹立在沁河岸边呢?除了建筑结构的独特外,还因为它的墙体用了特殊的材料,冶铁用过的坩埚。阳城一代自古有冶铁铸件的传统,而冶铁除了需要矿石和焦炭外,还得有坩埚。因当时的冶铁条件所限,坩埚比较小,为了浇铸大的物件(我在安徽亳州看到过的重达上千斤的铁旗杆就是这里的冶铁作坊浇铸的),就要使用大量的坩埚同时冶炼,同时浇铸。于是,就有了大量的口径大小一致的用过的坩埚。这坩埚基本上是圆柱形的,好似一块块圆筒形的耐火砖,坚固无比,正好用来砌垒城墙。
除了坚固的城墙,小小的城池居然也是五脏俱全。在纵横交错的窄小高深的巷子里还布置着文昌阁,关帝庙,三清殿,三官殿,雷神殿和土地庙,可惜时间仓促,未能一一浏览。
沿着城边的台阶,登上城墙向外远眺,看着那平静流过的沁河水,望着那远处新修的石桥,想着那古城经历过的腥风血雨,还真的有点感慨历史变革的味道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游天官王府,看明代山西民居 - (晋城六日之五)
后一篇:
皇城相府,晋城的招牌(1) - (晋城六日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