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卢浮宫( 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2013-07-19 15:34:17)
标签:

卢浮宫

巴黎

补记

分类: 游记(欧洲北美篇)

 今天读友人的QQ空间,发现他写了大段的卢浮宫,勾起了我对2005年访问巴黎的回忆。想着这篇随笔就在新浪的博客空间了,找了许久没找着。幸好原先写文章都有一段草稿,居然还被我找到。只是照片就要重新做出来了。 


早就听说卢浮宫博物馆有三件镇馆的宝物,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加上那有中国血统的美国籍建筑师设计的造在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造访巴黎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到卢浮宫一游的。

到卢浮宫去很方便,地铁的站口几乎就是博物馆的入口。从地铁的出口向外,随着大批的人流的方向走去,不远处的入口大厅就在玻璃金字塔的底下。其实应该说入口大厅的屋顶就是那个著名的玻璃金字塔。参观游览的人群在入口的两边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团体,一边是散客。散客的构成以欧美人为主,而团体则主要为黄皮肤的亚洲人,有日本人,有韩国人,也有许多中国人。门票的发售有三种方式,一是现金购买,二是投币机购买,三是使用信用卡。导游用的小册子是放在问讯台上由参观者任取的,世界上各主要的语种,包括中文在内都有,很方便。我随手取了一本中文,一本英文想对照着读,进了入口处才想起来,为何不再拿一本法文版的?毕竟是在法国啊,也许对照着看起来更有味道。于是我又回到入口处向收票的金发女郎打听,如何才能在出去后重新进来?是否需要取什么凭证?你去就可以了,小姐微笑着对我说。那么,我如何进来呢?你进来就是了,我认得出来。对呀,这里我就是老外了,辨别的特征比在国内明显了许多。匆忙出去取了一本法文版说明书,赶回入口处,朝那女郎点点头,我又进了入口的栅门。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万丈高楼平地起,参观卢浮宫的正规路线是从它的地基开始的。在地下的大厅里,宫殿的地基的一角被特意挖去了旁边的填土,裸露在参观者的面前,沿着参观的人行小道,参观者可以仔细地观察那些默默地承载着上面显赫了几个世纪的著名宫殿的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基石。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接下来是埃及的古文物,有壁画和石雕。在我的眼里,埃及的文物特有风格是源于生活的提高,比如人面狮身石雕,脸上就有着很长的胡子,与一般生活里相比夸张了不少。壁画也是一样,人物的形态都有不同地方的夸张,也不按人体骨骼透视的比例。也不懂古代的艺术家要表现的是何内涵,实在不是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

希腊石雕是馆内收藏最多的,这些石雕的大多数都是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比如铁栅栏和有机玻璃框的条件下向游人展示的,看来法国人对参观者的素质还是有着充分的信任度的。希腊的人物石雕与埃及的不同,这些人物石雕大多是裸体的,逼真地表现了人体的骨骼比例和肌肉的质感。断臂的维纳斯塑像安置在一个走廊的尽头,被众多的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要想完成一张与维纳斯的合影照简直是不可能的。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总算看到了这个在不同的画册上看到过许多次的真的维纳斯塑像。有关文物的描述,高人太多了,不写了吧。(眼前有景歌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嘛)。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胜利女神的塑像安置在一个转角楼梯的折返平台上,走上楼梯时,可以让游客仰视观赏这个站立在船头,长着一对翅膀的女神;登上平台,可以让游客欣赏女神的细部形态;衣服的皱褶,在疾风暴雨下的神态,真不是我辈说得清楚的。上得楼来转身向下,游客又可以俯视这个无头的著名塑像。由于名气没有维纳斯大,仔细欣赏的人并不很多。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下面这个塑像,其实很有特色,事先没了解到,错过了表现男性的另一面。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油画是卢浮宫馆藏文物的重头戏,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那幅微笑着的《蒙娜丽莎》。可能名气太大,一进门就可以看到醒目的路标,指引着游客大队向前,向前,向前,向着《蒙娜丽莎》的方向。到了油画跟前,大吃一惊,原来那幅举世闻名的画居然很小,装帧在一个普通的画框里。拥挤的人流在远离《蒙娜丽莎》的地方就排起了又长又臃肿的队伍,高举着他们手里各种品牌的照相机,胶片的和数码的,随着人流朝着名画边拍照边往前走,只是按照规定不使用闪光灯。人流直到离开名画两米多的地方被柔软的红色天鹅绒的布带拦到两边散去。对着名画拍照的动作我没有做,一是因为我的照相机不够高级,绝对拍不到人家反复拍过成千上万次的效果;二是因为面对这么有名气的名画原作,多用自己的双眼细细地观察应该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透过照相机的镜头观察,岂不又和只看了照片一样?

其实,宫殿本身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那庄重的拱门,鎏金的花饰,大小不一的壁画和水晶吊灯无一不是值得好好欣赏的所在。时间,时间,还是时间,这样的地方和我们北京的故宫一样,一天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既然是旅游,总有旅游的局限,只能是走马观花,等到退休了,再来细细地观赏吧。顺便说一下,很多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专门找不收门票的周末带团游览,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好容易不远万里到了巴黎,参观一下举世闻名的罗浮宫,弄得象在农村里的赶集一样,仅仅是为了省掉区区几欧元的门票钱,实在不划算。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出得宫来,走到广场上才发现了贝氏的玻璃金字塔设计的精妙之处,原来它既在广场上起到了新建的地下室的顶棚的作用,又没有很大地影响到广场上人们欣赏宫殿建筑的视角。这个特大的玻璃房子实在是一个典型的中庸之道的实例。无论是在广场上造一座现代化的大厦,还是盖一个类似罗浮宫的古建筑都不好,前者破坏了建筑物的和谐风格,后者又大有画蛇添足之嫌。联想到国内在大量的城市拆迁改造下,开发性地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四周犹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水泥森林中,保留下来的颇为低矮的古建筑和历史人文遗迹,好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般,真是大失水准了。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卢浮宫( <wbr>旅巴黎随笔之四)-(原创)于2005-10-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