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鼋头渚赏樱偶得(原)

标签:
旅游鼋头渚乾隆御笔 |
分类: 无锡是个好地方 |
春天来了,无锡的《江南晚报》上登出了“暮赏樱花半价”的广告。只看了大标题,没注意细节。误以为“暮”就是接近黄昏,叫人赶上末班车的意思。于是,夫妇俩匆匆赶到到鼋头渚加入赏樱大军的行列。进得园区,才发现,是我理解错了。人家登广告的“暮”倒是真真切切的“黄昏”,和文学比兴的手法无关。只是在下午四点以后游客进园可以只买半价的门票。
看来还是早了几天。长春桥两边引桥上的樱花尚未开足,大部分的花瓣还躲在淡绿色的苞里。有些失望,没有看到预期的枝繁花茂,千树万树樱花盛开,白茫茫大雪一片的美景。
趁着妻和众多的发烧友一样,举着照相机透过也不知道是塑料的还是玻璃的光学镜头兴致勃勃地端详着含苞欲放的樱,信步走到桥头以照壁为墙的水榭,“涵万轩”,坐在美人榻上小憩。抬头一看,发现一块古旧的匾,中间的印章居然是“乾隆御笔之宝”,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便仔细玩味起来。匾上除了“湖山罨画”四个大字之外,还有几排小字,像是说明。
记忆中的“湖山罨画”是承德避暑山庄中“月色江声”岛上一个院落的题名,匾额好像是康熙的御笔。怎么又跑到鼋头渚成了乾隆的御笔呢?这说明倒是要认真地看看了。“此额于甲戌上元游旧都得之于地安门外烟袋斜街,为静明园旧物。沧桑变易,时二百余年,尚在人间。今付手民钩摹,悬之山庄亭座。此间风景盖亦恰合也。”下面的落款佚失。随手用手机查得,甲戌年可以是1994年,1934年和1874年,其中可以把北京称为旧都的则只有1934年。所以此匾应是在1934年上元节后制成,至今已有近八十年了。所说的静明园则是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西面的一个金代始建的行宫,即北京的“三山五园”景致之一。看来,静明园里当时应该还有一个乾隆皇帝题款的匾额,只是不知道这个乾隆如何要去仿效祖父的笔意。题记上讲的山庄,当是“横云山庄”。那么,这个写题记的人就应当是横云山庄的旧主人,杨翰西无疑。此公在民国时期是无锡商会的头面人物,颇有些名气。由于日据时期当了汉奸,胜利后被捕入狱。于是山庄成了逆产被充公,匾额上的题记也就没了落款。
匾额下面,空余一方留白,当时一幅画。也不知是修园子时撤去,还是尚未装扮。显得美中不足。
不过两边的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倒平添了几分雅趣。此处甲子小阳春,应为1984年。落款修伯,就是无锡著名书法家陆修伯吧。不过,此公字写得好,文也如此高妙,倒是第一次见识。这个“龝”字,犯难了很久,手机上查了几遭还是不识。回家后才发现,原来是“秋”的古体。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一个异体,搞的我玩味良久。
顺便又查了一下联句的出处,相传为林则徐诗的头一联。放在这里倒也和匾额上的题字一样,“盖亦恰合也”。不过林诗多有时政含义而此处却暗喻杨氏修园?
夕阳西下,暮赏早樱也走到了它的黄昏,收拾一下,打道回府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