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直在有关无锡惠山古镇的文章上读到引用明朝诗人浦长源的诗句“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来形容惠山古镇自唐朝始,延续到民国祠堂云集的盛况。尤其是在新浪博客诗人姑苏沧浪的博文里读到,“浦长源曾有诗云:“出郭楼台三五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便是对当时惠山古街祠堂密集林立的真实写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f00fb0102dtv0.html 随手点评一句,“浦长源是明初的人,如何看得见清朝时才盛行修建的惠山祠堂?”没承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长篇大论的反驳。姑苏沧浪在博文的评论栏里发了“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之后,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风大兴,无锡邑内外的宗族,纷纷到惠山古镇“争一席之地”建祠立庙,于是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分布的基本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9位,除楚国宰相黄歇外,还有唐代宰相李绅、张柬之、陆贽,宋代宰相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清代总理大臣李鸿章,而当过尚书、侍郎的人物,多达30多位。从无锡西门到惠山寺,曾经有一条“五里香塍”,旧称五里街,又称绮塍街,是旧时无锡城到惠山去必走的一条大道。早在元明,这一路上乔木古藤,飞楼连阁。明代无锡文化名人浦长源“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正是记录了惠山街当时一路上乔木古藤,飞楼连阁的景况。。”
这倒反而使我对这个“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的诗句倍感兴趣。因为无锡原属常州府治下的小小县城,城不大,郭也不远。作为外墙的郭就在现在的解放环路,绕城的古运河,以前是兼做护城河的。这个“出郭楼台三四里”离现在的惠山古镇还有一大段距离。楼台能够遮挡游人的视线,无法看到“锡惠山容”的,至少需要离城近一些才行,就像现在西门桥下面的一大堆高楼大厦才能够做到的一样。假如真的建到了惠山古镇,游人看到山容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即使楼台造得再高也不一定能够阻挡游人见到山容。况且,现在惠山古镇多以祠堂建筑为著称,与诗文中提到的楼台毕竟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今人对无锡惠山祠堂群数量的研究,惠山的祠堂在元朝时只有2所,到了明朝弘治年的《无锡县志》上载明的也不过只有7所,一直要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才增加到25所。所以,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的浦长源就算长寿到了明朝的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也不能够看到由于有了祠堂才使得“游人不得见山容”的景象。尤其是这个明初的诗人浦源,以能写近体律诗颇有唐人风致著称,“出郭”这一联即没有对仗,也不见平仄,不大像是近体律诗。于是,动起了寻找诗人原诗的念头。
要找浦长源的诗并不难,网上多有登载,可惜数量不多,不足为凭。于是,专程到无锡图书馆古籍部找到《浦舍人集》。诗集一共六卷,山水诗文,同僚迎送,诗友唱和,既有古诗,又有律诗,林林总总着实拜读了好几个小时。然而,翻阅良久也不见“出郭”这两句。好一阵茫然。幸得高人指点,总算在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的猖妓篇中的“杨兰官负盛名”中找到了出处。原文不长,且抄录如下:
“宣统末,无锡有妓曰杨兰官者,当时巨擘也,与王、蒋、谢三姓同为北里世族,称四大家。家有画舫,巨而精雅,几净窗明,可设绮筵二三席。舟皆泊于其家河房之下。往游者必预订,届时,自河房登舟,由芙蓉湖过黄婆墩,至惠山浜而开宴。筵资杂费,约须银币五十圆。其肴馔,视苏之灯船所有,实远胜之,最著者鱼翅。若在夏夜,必泊舟小尖以纳凉,洗盏更酌而后归。【光绪中叶则泊于酱园浜。】兰官负盛名,生涯尤盛,评锡山风月者,每首屈一指焉。王西神尝语金奇中曰:「兰官姿色虽在季孟之下,而性柔媚,善酬应,喜与人昵语,酒阑灯灺,娓娓不倦,闻者辄为之心醉。」又言无锡女闾,元、明时在绮塍街,【即五里香塍,俗称五里街,在西门外之惠山、锡山之麓。】两旁飞楼傑阁,日夕笙歌,翠袖红妆,时掩映于湖光山绿间,浦长源诗所谓「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及锡谚所谓「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者是也。至国朝而物换星移,皆徙附郭之地。自光绪中叶以后,则皆于北门城下,列屋而居,盖以其间有茧市、米市,商贾云集,便于招徕也。”
哎呀,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出郭”两句和惠山古镇经常引用的民谚“惠山街”几句盖出于此。于是,诗句究竟出于谁的手笔,描述何等景色反倒不重要了。惠山古镇言论中经常说到的这两处句子原来是形容红灯区的。“游人不得见山容”尚且不打紧,这个“踏花归,鞋底香”居然被用来形容嫖妓归去,连鞋底都沾满了脂粉香气。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得出了一个谁都不想看见的结果。说白了,人家无非是要证明清朝时无锡的花街柳巷的位置和繁华的程度。当然,《清稗类钞》本来就是野史,信与不信,都随个人的看法。只是拿从野史上描述红灯区的文章上摘下来的文字来说明惠山古镇的规模宏大,从事申遗工作的文化人们倒是需要多多斟酌才是了。至于那个诗人姑苏沧浪,既然作诗颇妙,建议也要多研究一下史料才好。不要把人家描写八大胡同的文字不加思索地拷贝到自己的博客上去。得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再说“出郭楼台三四里”,仅从字面上看,也应该是出了城郭,有着一连三四里长的楼台建筑,再怎么也不会是写着出了城郭再走上三四里路,才能看到一大片的楼台。就算这个句子是出自诗人浦长源的,那也不是描写离开城郭五六里之遥的锡惠山麓的。因为明初洪武年间的诗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到明代嘉靖之后才兴盛起来的锡惠祠堂建筑。而假如诗人所描写的正是“元、明时在绮塍街”的无锡女闾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贯相信“网上得来终觉浅,考证还需故纸堆”,这件事倒成了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