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桥坐落在河南临颍县的小商河上,除了小时候读过的《说岳全传》里关于杨再兴被金兵乱箭射死在小商河里的故事外,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的还有一张图片,这就是中国邮票上与江苏苏州的枫桥、北京昌平的卢沟桥和云南建水的双龙桥并列的河南临颍的小商桥。
小商桥虽说是地处临颍县,其实它横跨的小商河原本是临颍县和漯河市郾城区的界河,所以,河南漯河市到小商桥只有20公里的路程,不必舍近求远从临颍往返折腾,打个的士就可以方便地到了。
桥虽然不大,门头倒是不小,只是碰上铁将军把门,门口的布告写得太明白了,延期开放。于是,上前与保安商量可否通融一下远道而来的访客,随手又奉上了我刚领的江苏省老年证。保安看过未置可否,两只眼睛盯着我只是看,我当然懂得他的意思,只是没想到对面的这个河南人耿直,三五秒钟后就直言不讳了。说好了附上20元小费,那不锈钢的栅栏门就打开了一条小缝,容我侧身而入。“20分钟啊,领导看见我就倒霉了”。那保安在身后大声地叮嘱。

进得园门,右手边是一幅园区全图,定睛一看,原来小商桥只是这个园区的西北一隅,大部分地方都是和小商河有关的抗金英雄杨再兴的英雄墓园和现代将军们的题词碑廊。从我所在的东大门到达小商桥还有着不近的路。
三步并作两步,紧赶慢赶,总算看到了小商桥的真容。啊,河面不宽,水流不急,娇小秀气的古桥就静静地躺在那里。
越走越近,越看越真,端起手中的相机,才发现正午太阳底下,实在不是表现这座石拱桥的好光线,而脑子里还在想着那个保安的20分钟时限。还好,如今的数码相机就是这样好用,只要内存够,电池够,现场可以不顾后果地拍,回来可以精挑细选地找,不计成本,只计时间。 于是,一贯主张先侧重用自己的眼睛欣赏美景的我,也玩起了穿过透镜看实物的游戏。

除了独特的结构,古桥的细部更加引人入胜。因为不像远在石家庄的赵州桥修葺良多,小商桥从隋代初建,宋代重修以来,每一次的修葺都有各个时代的特色,尤其是那些脱落的部件只是跌在水里,现代重修时,各个时代的各种风格的部件又安装在了各自合适的部位,所以真的是人文历史沉淀厚重。看了这些桥面的栏板,栏板间柱子上的柱首,桥拱间的瑞兽,就可以知道一定不是今人的全新仿造了。




这几块桥栏板有点像是使用了古董陶器修复常用的手法,虽然只有一小块是古品,修补上去的石板用了明显的异色,防止以假乱真。比那些《鉴宝》电视栏目中经常遇到的现代制品的做旧高尚得多了。










磨损严重的桥面,历历在目的车辙,更表现着岁月的悠久。




不觉时间已经半小时了,答应了人家保安,只好恋恋不舍地一路小跑返回。路过将军碑廊,不及细看,草草拍了两张照片。路过杨再兴纪念馆,只是深入到大门之内,摄影后退出,等到回到大门,那保安已经在依窗眺望了,可能是心想着,老板要来上班了,那人怎么还不出来?
又从门缝里挤出,回到的士上返程。脑子里不由得想起了两个问题,
问题
1,杨再兴当年统领抗金大军,身为岳飞的副将,如何会在这小小的商河里遇难呢?如果说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当年的小商河河宽水深,人马不易渡过,那小商桥的长度就像标尺一样,标定了河的宽度。既然拱桥早就横跨小河,杨将军何苦要弃桥淌水呢?可见《说岳全传》的演义之妙。
问题
2,当地人反复强调,这小商桥的建造年代比赵州桥还要早20余年,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赵州桥始建于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小商桥是赵州桥的实验桥。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就要靠根据文献的作图来印证了。
回到家里,急忙按照文字描述做起了机械制图,原来,两座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商桥是大拱连小拱(下图上),大拱和小拱是连续的,就是说,建在大拱的基石上的两个小拱是大拱的连续,作用相同;而赵州桥则是小拱建在大拱的拱上(下图下),大拱承担着全部桥面的重量,两者是不一样的。所谓“实验桥”只是今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