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游记(非洲篇) |
民族歌舞是最能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的东西,当然也不能不看。欣赏民族歌舞的地方既不在歌舞厅,也不在影剧院,而在提供英吉拉等民族食品的饭店。进入大型的有歌舞表演的饭店是要通过安检的,大门边上通常是一男一女两个保安,正中央立着一个窄窄的门框,好像机场的安检门一般。不过,检查的可没有国内的检查那么凶神恶煞,和和气气地在你身旁用探测仪摆弄两下,就算好了。口中念念有词,好像是道歉和感谢配合的敬语。
进得门来,在主人预先订好的位子上就座,一行5,6个人,正好围满了一张吃英吉拉的圆桌。未及点菜,前边舞台上的音乐就响起来了。
埃塞的民族乐器主要的只有四件,一是马辛库(masinko)有点像中国的胡琴,一弓两弦,一个菱形的共鸣箱;一是基拉(kirar)是个弹拨乐器,声音有点像吉他,可是样子却不同,共鸣箱在底部,两根像鹿角一样竖起来的架子中间搭一根横梁,七八根琴弦就绷在这根梁上;一是竖笛(washint)和中国的箫差不多;然后是鼓(kebero),大大小小好多面,犹如西洋乐器里的定音鼓一般。其它还有和声的电子键盘和萨克斯等,算是洋为埃塞用吧。
开场的音乐比较悠扬,一边演奏,旁白还用英语介绍着几种不同的乐器,好像是专门说给我们这些老外听的。接着,女歌手上场了,像当今的流行歌手一样,走到舞台中央,从麦克风座上把麦克风取下,举到嘴边,对着轻声。其实,她拿着麦克风大多是在做做姿态,就她的声音,不用电声也能传到餐厅的每个角落。唱歌好像是讲话,旋律基本不变,歌词也没一句听得懂,翻来覆去,引得很多当地人击掌唱和。
歌罢转场,又上来一个男歌手,这是音乐由缓转急,鼓声也声响渐强。男子高亢的歌声中,走上来四个身着白色民族服装的年轻小伙,手里舞动着白色的长巾,随着鼓声快速地抖动着肩膀,脚上也急促地起伏踏地。跟在小伙的身后,又走上了四个头戴草帽的女子,身披白色的长裙,围着白色的围巾,大半个脸都藏在了围巾的里边,直立着身子,缓缓走到前台。姑娘随着音乐的节奏由慢而快地抖动着她的双肩和胸,脸也渐渐地从围着的围巾中半露了出来。小伙走上前去,摇动着手里的长巾作打扇状,大献殷勤。舞蹈中,每一对姑娘和小伙都转动着交换了前后和半蹲和站立的位置。舞到最后,姑娘的草帽戴到了小伙的头上,小伙的长巾则围到了姑娘的双肩。他们双双踏着欢快的舞步走下舞台。
几个节目后,台上出现了邀请客人上台共舞的情形,身边的几个肯尼亚装扮的游客迫不及待地走上舞台,和着音乐拥挤着,跳跃着。原来,可能乐队发现了有肯尼亚的外宾,特意奏响了肯尼亚的民间舞曲。
接着,乐队又奏起了我们所熟悉的中国民歌《康定情歌》的曲调。在遥远的异域他乡,忽然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多少还有点吃惊,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这可能是他们看到了台下的座席里稀疏地夹杂了几个黄色的中国面孔。
乐队一改刚才的强烈节奏的风格,奏起了婚礼上用的轻缓的三拍子音乐,台上的姑娘小伙走到了台下的食客当中,用自己特有的舞姿邀请着合适的对象。原来,他们要借用餐的观众在台上搞一场婚礼表演。一个皮肤白皙的白人小伙和一个皮肤带有一点黄色的不知是哪里来的姑娘,成了他们的婚礼表演节目的主角。当他们不知所措地被簇拥着上了舞台的时候,两人都明白过来了。可是为时已晚,只好将错就错,将就做一回临时新人。
表演到了最后,台上的演员都分别走到台下,和观众们做互动。小伙对着台下的女性客人双手叉腰,抖动着双肩,情意深切;姑娘则找到了台下的男性客人,抖动着她的肩膀和胸脯,热情地对舞。双方没有身体的接触,却好像有着深深的情感交流。身边的一个中国同事,当姑娘走近舞蹈时,情不自禁也站了起来,学着他们的舞姿,两人对舞了起来,也过了一下舞蹈瘾。其实,这个互动是台上演员的最后表演,也是他们增加收入的手段,每个与他(她)们共舞的客人,都要奉上不菲的小费。
演出到了尾声,宴会也到了尾声,于是,曲终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