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吃到增塑剂了吗?如果回答是没有,那就很偶然了。因为增塑剂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仅仅是最初发现的台湾产的“起云剂”,也不仅仅是后来在大陆发现的“乳化香精”,就连我们生病后几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药丸,药片,也都有着“增塑剂”的成分。
有好几个增塑剂的品种,是经常会在药片的薄膜包衣层里出现的。它们出现得合理合法,出现得堂而皇之。它们被《中国药典》打上了辅助药物的标记,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使用着。
药片为什么要包衣呢?为什么是薄膜包衣呢,而薄膜包衣为什么又要用到增塑剂呢?
药片要包衣,很简单,就像人要穿衣一样,包衣层给了药片的药物及其载体以保护,辅以颜色(着色剂),黄的,红的,绿的,这样即美观又便于识别,吃药的时候就可以想着红色的吃多少,黄色的吃多少。以前的包衣,用的是砂糖,就是所谓糖衣。用了几十年后,又有了新的发明。
随着吃药对时间的要求,对分量的要求和对药物在腹中释放的时间和化学路径的不同,现在的药片都采用了一种叫作“薄膜包衣”的工艺手段和药物的组分。这样,增塑剂就登场了。
在《现代药剂学》一书的第十三章,“增塑剂在聚合物薄膜包衣中的作用”http://www.xinyite.net/node/251?page=0,1
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使用增塑剂的好处和工艺上的便利之处。所以,我们今天吃到的采用了薄膜包衣的药片十有八九是含有增塑剂的。
因此,吃药吃不到增塑剂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小了。
当然,吃药和吃食品不同,吃药是有限量的,一天吃几次,每次吃几片,这都是有规范的。既不会吃得太多,也不会吃得不够。所以,卫生部的专家说,少量地吃到一点增塑剂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但是,吃食品就不同了。民以食为天,吃食品是没有限定量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可以多吃,也可以少吃。这时候,如果我们吃了过多的带有增塑剂的食品,它的毒性就会显现出来了。
也有不少像药片一样的食品,尤其是包了衣的糖果。比如那些表面脆脆的带有包衣层的糖粒或者糖球,假定它们的生产工艺借鉴了药片的包衣工艺,也用上了医药工业里广泛使用的“包衣剂”,那问题就大了。因为人们在大量地享受吃糖果带来的乐趣的时候,有可能也在大量地“享受”着增塑剂带来的毒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