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离海口市区有一段距离,尤其是按照那个GPS的指引,走了一条早先的道路,舍近求远,绕了好大的一圈。老路由于新路的建成,已经缺少维护好多年了,路面较差。好在海南的空气清新,路边植被美好,开着倒也像是一种享受,只是有点颠簸而已。
说是地质公园,其实也是一个旅游景点,大门外的停车场很大,收费低廉(3元)。边上一座座农舍情调装修的木屋里传来的一阵阵《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歌声,这些都是品尝海南美食的所在,与地质公园全然没有关系。
和大陆上的国家地质公园一样,海南岛上的地质公园也是要收门票的。买了门票进门,发现游人不多。一是因为地质公园主要是为了普及火山的科学知识,不是什么旅游胜地,二是因为当天海南岛的天气一反常年,天空阴沉沉的不说,气温还是奇低,我们从无锡一路带过来的冬衣穿在身上还算是正好。所谓游人如织,实在不是恰当的形容词。
如此近距离地和火山喷发的地貌相遇,记忆中还是头一遭。一进园门,最先感觉到火山地貌的就是脚下的铺路石块。这里的铺路石块都是就地取材的火山石,看上去略显深褐色,石头上的空洞较多,也不像花岗岩石那样致密。如此阴雨天气,居然没有一点湿漉滑溜的感觉。路的两边,别具匠心的安放着各种火山石的造型石块,每块都有两米多高,一米半宽,显示着各自的火山熔岩的自然形态,同时也被人牵强附会为各种动物。
接着,被栅栏围起来展示的是一段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流原貌。这熔岩流并不像想象中的像波浪一般的石头,熔岩流的岩石看上去很疏松,表面凹凸不平,尖锐的地方像刀尖一样。用手触摸,倒也是坚硬锋利。为了便于观众的近距离观察,熔岩流的上面还用木板平铺了参观通道,一直通到熔岩流的深处。站在木板上四下一看,四周全是像钉板一样的火山石板块,要是赤脚站在上面,那还得了?
再向前,有一很大的草坪,展览了许多用当地的火山石制作的生活生产器具,还有一间用火山石堆砌的小屋,显示当地原住民的原始生活形态。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组用来榨甘蔗糖水的像竖着的碾子一样的器具。碾子其实是两个用火山石制成的垂直的圆形辊子,辊子的圆周面上琢出了一圈方形的孔,每个孔里嵌着一个木制的方桩,两个辊子上的木桩两两相扣,好像对好的一组齿轮一般。这样,转动其中的一个辊子,另一个就会被木齿带动,与第一个辊子对碾。操作时主动的辊子是和北方农村的碾子一样,用一个像弓一样的木杆,用畜力转动,人就将甘蔗的茎送入辊子之间碾压榨汁。汁液沿着碾辊下面的石台流到下面的一个石锅收集,于是,原始高效的甘蔗榨汁机就用火山石制成了。
另外,还有一个石磨,一眼看上去有点眼熟。仔细一想,这原来和无锡的著名戏剧《双推磨》里用来磨豆汁的石磨是一样的。上下两盘,上盘上有一根木制的曲柄,柄的前面分两叉,再加装一根横杆用来推磨。看到一帮小年轻对着石磨指指点点,不知所以,禁不住走上前去推了一把。在海南岛上演示了一次推磨。只可惜,不会有什么守寡的豆腐坊老板娘来看中我这个老头儿了。
继续向上,有一山坡,坡上的各种亚热带植物大片的绿叶丛中开着不少花朵,姹紫嫣红。迎面的坡上斜铺着的修剪得整齐的小盆景,显示出三个红色的大字“火山口”。原来,越过山坡,就到了地质公园的华彩部位,一个火山喷发口的遗迹。上得坡来,只见眼前是一个被植物遮盖的很严实的大洞,初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殊。仔细观察,才发现植被的下面隐隐约约地有着一条条深入到大洞下面的台阶,下面还有一个人工修葺过的平台,平台上还有不少游客指指点点像是在评说着什么。洞口比较陡峭,台阶也修得狭窄,不过,这火山石修出来的台阶,吸水性能绝佳,雨点落下,马上就漏到了下面。石阶上基本没有积水,而且没有一点苔藓的踪迹。沿着石阶小路,下到火山口的底部,这才看了个详细。原来,这火山口的底部是一个横向椭圆形的敞口,上沿有着不少像是幔帘一样的熔岩垂下,下口全是火山石的堆砌,再向里面,黑黑的一团,也看不到什么。想象着当年火山口喷发的形态,熔岩像喷泉的水柱一般冒出,应是多么地绚丽多彩。不由地想起儿时看过的一部描述近距离观测火上爆发的彩色记录片,就像是身临其境一般。
返身爬出火山口,一步步向园门走去,天色好像由多云转成阴天。看着满目青翠的植被,庆幸着早到了几小时,不然,那个黑糊糊的火山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