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无事,看了时下被捧得极高的明星古装片《花木兰》。说来,花木兰的故事,早在孩提时代,就在外婆家里听到过。不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小孩子的脑子里只是几句诗歌而已,直到学了《木兰辞》才知道了个中的趣味。后来又看了电影《红色娘子军》,“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的歌词就算是印在脑海里的了。出门时女眷们的化妆打扮时,也会随意地念上两句“当户理红妆,对镜贴花黄”之类的调侃。
无福在音响和视觉效果俱佳的电影院欣赏名演员众多的高级电影《花木兰》,就在电脑上浏览了一场。所以,只有故事情节和对白给我留下了些许印象。
而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这赵薇扮演的花木兰对着柔然单于说的台词:“我们的队伍里,有汉人,氏人,羌人,鲜卑人。”
赵薇把“氐”当成了姓氏的“氏”。当时为之一惊,是不是听错了,好在这网上的东西是可以重放的,再看一遍,更加问题大了,不仅台词念作“氏”,这字幕也打作了“氏”。看来,很可能连剧本上也写的是“氏人”了。
古装剧,至少要有点尊重历史。像《木兰辞》这样的诗文,那是编入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课本的,历史的背景应该是人人皆知的。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背景,电影《花木兰》还不会有这样大的名气咧。南北朝时中国北方的民族,被汉人称为“五胡”的应该是匈奴,鲜卑,羯
氐
羌。当然,这匈奴,鲜卑,羯和氐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唯独羌还存在于四川等地。电影里的台词,应该是“氐人”才对。别看“氏”和“氐”只是差了一个底下的点,那区别可就大了。
再说,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从军打仗,为的是北魏这个国家,北魏的主要民族是鲜卑族,“我们的队伍里,有汉人,氏人,羌人,鲜卑人。”
她为什么要把汉人放在首位而把鲜卑人放在最后呢?按常理,她要把鲜卑人放在第一才对。
名著,名角,名导,名音乐,可惜,被那个本来应该有的底下的小点给搅和了。外国人评奖,不去说他,那叫外行看热闹,中国人是有历史的,连“氏”和“氐”都分不清,中国的内行们也看不出什么更多的门道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