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体汉字的困惑(之二)-(原创)

(2009-07-21 09:05:39)
标签:

杂谈

分类: 咬文嚼字

     《繁体汉字的困惑》http://mole1952.blog.163.com/blog/static/26221167200822565114228/,是我去年的一篇。昨天又发现一个有趣的例子,而且是一个当地有名的大学的教授关于营销文案的得意创意,当属典型,且记录在案。

       教授的创意很好,题目为“徵途”,画了一个图案,搞得花狸狐臊。解释道,这个“徵途”是繁体字,简体应为“征途”,之所以用繁体而不用简体,是为了体现出企业有文化云云。

       我问,这个“徵”怎么是“征”的繁体?繁体字就能体现文化?教授振振有词,殊不知有文化涵养的都用繁体字吗?一时间被他问得语塞。

      幼时倒也念过几天“之乎者也”,背过的藕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也都是繁体字印就的古版,再加上春秋战国故事里的“征”啊“战”的例子也很多,没见过用“徵战”来写“征战”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记得上次与人讨论“某”字的读音,“务工农民”做了我的一字师,还学到了一点篆刻的知识,书海无涯,一定不能胡乱表态。暂且打住,翻翻《说文解字》再作道理。晚上见“雪丽”在QQ上闪,请她帮忙,也查了一些。

      查了一下字典,原来,“征”字的基本字义有七:

1.  远行:长~。~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

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南~北战。

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

4.  收集:~税。~粮。

5.  招请,寻求:~求。~稿。~婚。~聘(招聘)。~询(征求意见)。

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

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

而“徵”字简化为“征”时,它的基本字义却只有其中之五,即第三项到第七项。即只可取召集,收集,招请,证明和表露出来的迹象之意。

说文的解释:――《说文》徵,召也。――

再以老毛的繁体字书法《长征》为例,开头“长征诗”三个字,就是繁体的“长”,但是接下来的“征”并不用“徵”。“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中的“征”也是只用“征”而不用“徵”,可见这用不用“徵”来作“征”反倒成了有没有文化的表象了。

繁体汉字的困惑(之二)-(原创)

 

对于市场营销这样的行为,用“徵途”,就带有了从别人手中敛财的含义,即使真的是想着用营销这样的手段从消费者手中捞钱,也不要说得过于明显嘛。

“徵”字还有一个读音zhi3,就是五音中“宫商角徵羽”的“徵”,是我国古典音乐中五声音阶常用的。如果教授的“徵途”说的是这个音律上的“徵”,倒也体现出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据查,“徵”还有一些地名上的读音,地名从当地口音,不能作为实例。

由此可见,当汉字从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时,字的笔划是减少了,字的结构是简单了,写起来也方便了,甚至通过同音字的借用,字的数量也减少了。但是很多字的本来意义也随着简化而混淆了。象这样“征”和“徵”互译的方法,再过几年肯定会在文化界也会有混淆不清的地方,这位学文科出身的市场营销教授想出来的点子,就是一个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