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闽赣粤琼篇) |
路旁有一巨石,无名,一石两半,浑然天成。
再行不远,有一双构石亭,名秦君亭。水泥仿木石结构,一看便知,此系现代作品。亭内立一石碑,呈书卷状。碑文清晰可见(亦可在相册里用读原图的方式细看)。同行丁君,质疑碑文中“东渡秣陵”句,以为东渡应指渡海向东,扶桑是也。秣陵为南京故称,且方向在北,“东渡”一词是否指渡过泉州洛阳江北上?
蹬东峰途中,见一大石如小山,路标称为八戒石,原以为迎合佛教八戒说法。仔细一看,且是后人指此石酷似《西游记》里的无能长老。牵强附会,笑过。
东峰的顶,有一大石,上刻三个大字,“姜相峰”。书法功力明显不济,小时学书法,临过几天“唐故左街僧”的帖,背过几句:“左旁小者齐其上,右旁小者齐其下”,听先生讲过,“字怕上墙”的道理,说的是,练就书法,自认为颇有成就,写了字平铺在桌上,看着象那么回事,拿来往墙上一贴,优劣陡现。看来,“字怕上石”当是更加严格的了。
下面这方的字,明显地优秀。诗文也写得不错,宋代绍兴年的石刻,应该也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你看人家那个“峰”字,是否比前面那个高明了很多?欣赏了。
再往山下,路标为“天下第一福”,不知是何道理。转过弯来才看到,石壁上刻一个一米半见方的福字。福字见得多了,如何称得上天下第一呢?原来,这个福字是清康熙皇帝所书。据题解说明,虽然清朝皇帝题字很多,“御笔”比比皆是,到处可见。但是,这个康熙不像乾隆,倒是没有多少题字的雅兴,留下的“福”字就弥足珍贵了。
下得山来,眼前豁然开朗,又是那个空旷的山前广场,又是那个空旷的停车广场。从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相比较而言,这九日山是我在泉州看到的最具原汁原味的古迹。破坏甚少,改造甚少,修理甚少。“九日山”,我来拜访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