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记(闽赣粤琼篇) |
原以为爬石阶上山也好,门票可以免了,没想到上得半山,眼前豁然开朗之时,在一块平地的靠山一面,一座仿古的牌坊拦住了上山的道路。啊,门票每人15元。
说来也怪,大凡仙境,都讲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是这仙公山却不然,所有与仙有关的事物都是没有名讳的,九仙何许人也?是九位仙公?还是九天的仙?只有一个姓,就是“何”,其余一概不知。就连山上的小卖部和请香火的地方都没有仙山的文字说明,甚至连一本小册子都没有。山上“庙”,“寺”还有“观”都是如此。建筑的风格也与通常的佛殿,道观和庙宇不同,倒好像是城里街边上的高楼大厦。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近年来邑人捐建,善男信女的名讳到处可见。和别的地方不同,既没有重新修葺时的碑记,也没有原本的古时遗迹。既没有厚重的历史回忆,也找不到今人的追思。
正当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发现路边有一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书:“双髻山摩崖石刻





和山崖上的石刻相比,眼前的建筑仿佛是崭新的仿古瓷瓶,连做旧的功夫都没有下,尽管屋脊上的修饰也是极尽工匠之技能的。下面的这块好像是还愿用的,可以算得上是工艺品吧。













日暮时分,原路下山。坐在汽车沿盘山公路上回首望着渐渐远离的双髻,思绪大有一些惆怅。仙公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余仰慕仙公山久矣。此番登临,居然连仙公姓甚名谁都没有搞清楚,大失所望。不过,未到过的十八景中又少了一景,也算了却了一番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