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斧正”词之解
2007/06/06 19:08
有个编辑部对要求“斧正”的来稿一律退回,并附函:“本社编辑才疏学浅,未能斧正,请另请高明!”他是以为请他“斧正”,都是要求他“尽垩而鼻不伤”,属于强求,勉其所难。 “尽垩而鼻不伤”,以及引伸出来的修改文章的“斧正”,源于庄子寓言“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歌词大意是:一个叫郢人的人鼻尖上沾了一层薄如蝇翼的白粉,另一个叫匠石的人能用斧子将白粉削去,并且“尽垩而鼻不伤”。表演时削粉的“运斤成风”,被砍的“立不失容”,表明两人一个会绝活,一个是高人。后人据此引伸出了“斧正”,意思是请你像匠石抡斧削粉那样帮我削删文章。后来“斧正”用滥了,至少有了三种意思:一是希望你我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尽垩而鼻不伤”地修改出好文章;二是本人并非自诩郢人,阁下高如匠石独具绝活,有劳大驾妙笔生花,点石成金;三是受“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影响,望文生义使用“斧正”:我的文章荆棘芜蔓,你尽管抡圆了巨斧猛砍。 应当说第一种意思是“斧正”的原意,古人写诗作文多在友人同好间交流,你酬唱,我步韵,共同配合、相互斧正。要想结集面世,需要自选自编自己掏钱。后来出现了作者与编辑的关系,一个管写作投稿,一个管审稿发表,多数情况下,作者对编辑巴结讨好犹嫌不及,哪个还敢声称高手自诩郢人,并且要你如同匠石身怀绝技为我斧正。作者自谦“谨呈斧正”,多数表达的是后两种意思。也有少数懂得斧正、雅正和教正存有区别,而又讲究原意的老夫子刻意使用“斧正”,目的是委婉地提醒“小心抡斧,切勿伤我鼻子”。不象上面的那个编辑部心细刻板,很多编辑也跟作者一样,不大细究“斧正”的原意和用心。看到人家要他斧正,只要大作不合尊意,便就抡圆斧头。可怜一篇不足千字的小稿,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作者已是千锤百炼,经他干脆利索一通狠剁猛砍,要么身首异处、要么拦腰两截、要么丢头掉尾、要么大卸八块,弄得支零破碎、面目全非,体式变成朦胧诗,思想化作意识流。遭受这种境遇,多数作者啼笑皆非、无可奈何。遇到喜欢摆谱玩性格的,也就不再使用“斧正”,而是赫然标明八个大字:“改则勿用,用则勿改”。这下子谱摆得过大,性格玩得过火,惹得编辑好生不舒服:难道你的大作存有瑕疵、显见错漏,也要原封不动保留?鉴于“斧正”容易产生歧解,加上斧子的基本功用在于剁砍,在下建议:作者和编辑都应谨慎小心对待“斧正”,要想防止遭受板斧,又能避免过激,不妨将“改则勿用,用则勿改”化作“砍则勿用,用则勿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