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蠡湖的“蠡”字说开去
1995年前后,MOLE曾在蠡湖附近有过一段时间逗留,期间免不了要向外地的人说明当地的地址。那时的蠡湖远没有现在那么出名,传真机也不普及,手机也发不了短信,全凭语言解释。那人家问蠡湖的蠡怎么写,很多场合下就用“里”或者“利”字代替了,邮局也予以默认,不会搞错。遇到银行开户等必须正确的时候,还要费尽口舌,说:“上面是一个缘份的缘字去掉左边的绞丝,下面是两个昆虫的虫字。”远不象现在说一个范蠡的“蠡”就可以了。这说明了两件事,一,范蠡的人名直到那时,知名度还很低,算不上什么名人。二,当地的老百姓,甚至是蠡湖村的老百姓也没有想到要把蠡湖和范蠡联系到一起。
窃以为,蠡湖的“蠡”应该和蠡湖的地形有关。从空中俯瞰蠡湖,象什么?象一只巨大的舀水的瓢。而蠡字的字义,字典上是这样说的:
1,(LI3) 人名、地名用字。如: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蠡县(在河北省中部);
2,(LI2)蠡,虫啮木中也。——《说文》。段玉裁注:“蠡之言剺也,如刀剺物”
3, (LI2)瓠瓢,用葫芦做的瓢
例: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蠡湖的蠡,应该取第三义,即象一个瓢一样形状的湖。至于蠡湖的别名五里湖,则是因为该湖东西长五里,当无异议。只是五里湖和五湖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说到西施,文学作品很多,仅西施之死,就有五种猜测,随便哪一种都与蠡湖无关。至于县志上出现的“西施庄”从方位而论,在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处,离蠡湖甚远,绝对不在现在的那个连填湖开工也只有三年历史的人工岛的坐标上。不再多写。
洋洋几百言,总算回复了博友“子不语”的“为何敌国的仇人要在敌国的地盘上受到祭祀”的疑问。多少有点“管窥蠡测”的味道,倘若能对先生在编撰《滨湖区志》时起到一丁点参考作用,吾愿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