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三人成虎说开去
成语“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的“魏策”。大意是臣子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答:“我不相信。” 臣子再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臣子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答道:“那我当然会相信。” 街市是人群会聚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出没。说街市上有老虎,显然是造谣和欺骗,明眼人一看便知。但许多人都这样说了,如果不是认真地分析思考,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那人们就往往会信以为真。误把谣言当成事实。
战国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各种言论学说能够充分发表和辩论的时代,诸子百家,争相鸣放,著书立说,很是热闹。在这个氛围里,要想做到三人成虎还是有点难度的。第一,臣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声称街市上有虎,必先说服其他众臣,需要他们的随声附和。不然,他们可以不断地提醒王上独立思考。第二,王上自己也不是昏君,尽可以根据逻辑推理和事实判断,不容易上当受骗信以为真。
然而,近来出现的现代版的三人成虎的几个故事却是很耐人寻味的。
炒菜起油锅,可谓历史悠久。把油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锅里的油就会汽化,即冒烟。这就是事物的真相。要使从事锅台边工作的人免受油烟之苦,无非只有两条路:一,把锅里产生的油烟迅速地排走,不使油烟聚集在锅台边;二,更好地掌握油加热的火候,使油温达不到汽化的温度。显然,胡师傅的无油烟锅,走的是第二条路。胡师傅的锅只比一般的炒锅要厚重一些,当炉火加热时,由于锅子的热容量比较大,锅子的温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锅子里的菜就可以加工完毕了,所以,产生的油烟就少了很多。原理简单,花钱不多,做起来并不难。不过,问题就出在这个花钱不多的优点上。既然制造成本上花钱不多,凭什么要卖高价呢?于是,就出现了“特种材料的涂层”;“表面的特殊处理”,甚至还祭出了“钠米”,等等,等等。好像一用此锅,油本身的性质也跟着改变了。这样一来,三人成虎的现代版就开张了。与古代的三人成虎不同,胡师傅没有直接向听众说,胡师傅借助和利用了电视媒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吆喝着他的锅,一遍又一遍地介绍着他的特种技术。于是,早已被厨房里的油烟折腾的够戗的人们顿时失去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纷纷解囊争购。
不知什么时候起,中国人的审美观又开始从欣赏杨玉环的丰满美改变到欣赏消瘦的骨感美了。于是,新一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好戏又上演了。
靠饮茶减肥,效果如何,一直是没有定论的命题。于是,为了实现新的三人成虎,必须先要找一个说客,加上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媒介。于是,郭师傅的广告片便在各地的电视信号中从地下发到了天上(卫星),再从天上发回了地下。这么一中转,可信度大大提高,好像效果也提高了很多,购买者甚众。
香蕉是中国人最常吃的水果之一,每年的消费量不计其数。广州的一家小报今年发了一则消息,海南的香蕉今年染上了什么劳什子病毒,死了不少。并说该病毒非常厉害,大有香蕉树的癌症之说。中国的消费者本来就很脆弱,对致病食物的警惕性很高。加上近年来经常由政府发出食品的有毒报警,今天是苏丹红咸鸭蛋,明天是孔雀蓝多宝鱼,又是浸了敌敌畏的火腿,又是用了瘦肉精的猪肉,超市中食品下架是很频繁的事。虽然海南致癌香蕉一说只是一家之言,离三人成虎还差了两道,但是由于有了众多有毒食品事件的烘托,这次一人就可以成虎了。于是,危害香蕉树的病毒成了危害吃香蕉果实的人的病毒,打个比方,说成是植物的癌症则变成了人类的癌症。原本是人们手上的美食,却只好让它白白地烂在树上。果农损失巨大,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
好了,就此打住,让我们来看看现代化的三人成虎的特点,第一,古代的虎是一种危害人类的危险动物;而现代的虎是一种功能,或可以不产生油烟,或可以使肥胖变苗条,或可以致人以癌症。第二,古代人说街市上有虎,需要至少三次,不然便是不信或者将信将疑;而现代人说有虎一般只要一次就行了。这是由于说虎者充分利用了善良的人们对媒体的高度信任。假如有人在说好,不一定是好,而媒体说好,就一定是好。第三,说有虎的影响力与听者思考分析有无虎的分辨力之间的权重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边是地毯式的狂轰烂炸,声势浩荡;一边只是空中飞过的一只蚊虫,悄然无声。第四,如果掌握着宣传工具的部门和机构的有头脑的人,在有人说虎的时候多加一些仔细的辨别和思考,那么,三人成虎还会有吗?其实郭师傅也好,胡师傅也好,只是虎而已.而那个说街市上有虎的才是最需要认真考虑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