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游览时你会发现:无锡人对范蠡可谓情有独钟,把五里湖称为蠡湖,在湖畔建了蠡园;在西蠡湖建了一系列与范蠡有关的景点:渔父岛、渔父桥、治生亭、范蠡像、恋鱼桥、乐陶桥、善贾桥……;在梁溪河畔有骂蠡港、仙蠡墩、仙蠡桥、蠡仙亭、蠡桥、养鱼池……。所到之处,当然还少不了他那倾国倾城的搭档——西施。范蠡和西施,在历史上是聪明、才华、美丽、爱情、财富……等等的象征,把他们和东南明珠太湖联姻,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写完有关范蠡在无锡的博文,不由得想到:历史上的范蠡到过无锡吗?翻开《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勠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为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已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置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谓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閒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卒老死于陶。
从太史公详细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蠡在越国期间,忙于政务、军务,不可能到敌国去旅游;吴国灭亡后,范蠡害怕自己被杀,乘舟从海路逃到齐国,隐姓埋名,更不可能回去自投罗网。如果范蠡真要到过太湖,只有在刚刚灭吴尚未回会稽的时候了。
范蠡是否在渔父岛或仙蠡墩写过《养鱼经》?《养鱼经》最早见于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据后人考证《养鱼经》是他人伪作,依据是文中第一句“威王聘朱公问之曰”中的威王只能是齐威王,而齐威王执政期为公元前356—320年,与越国灭吴(公元前473年)相隔一百多年,因此齐威王不可能和范蠡见面,自然不会有关于养鱼经的对话了。
至于范蠡和无锡制陶的关系,也无法确定。《史记》说他选择陶邑(即山东西南部之定陶)为居住地,是因为那里商业发达,好做生意。即使范蠡在陶邑生产、经营陶器,也没有胆量到勾践管辖的太湖之滨开分公司啊!
在渔父岛碑刻中,称有关范蠡隐居蠡湖养鱼制陶的故事为“史传”,其依据恐怕是野史吧。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 [转载]无锡印象(13)范蠡和西施到过无锡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