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概要
(2010-11-29 20:15:42)
标签:
心理养心健康 |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所作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哦改善,大家的身体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而与此同时,更加凸显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同时,心理疾病也是个人健康幸福的主要障碍。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哪?
宋代大儒程颢说过:心如谷种。只要有适应的环境,心灵就可以健康的发育成长。如何去培养一颗健康的心灵哪?
1、适宜的环境
正像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正常发育成长一样,心灵的成长也需要适宜的环境,在其中,自我可以充分的感受,自由的表达,真诚的互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充分的探索,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人生状态。发端于美国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为基础的会心团体,可以说提供了有益的方式。日本咨询心理学家国分康孝把会心团体的原理概括为6条:
- 自我知觉。不同于自我洞察,更强调体验自己此时的感情。
- 感情表现。觉察到真实的自我,就要将它表现出来,这里的表现是指感情。
- 自我肯定。用语言的及非语言的形式坚持真实的自我。
- 接受他人。培养接纳他人的能力,最好的训练是倾听。
- 有信任感。相信他人行为的一贯性,建立良好的关系。
- 完成角色。为了在现实世界里表现真实的自我,必须通过自己的角色来表现才是现实的。
为心灵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环境。
2、合适的营养
正如身体的健康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一样,心灵的发育也同样需要营养。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而其中个人修身养性、大众的人文教化源远流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方法。同时文化有是个人心理成长的身后背景,因此,对主流文化的学习、体悟和融会贯通,将为个人的安身立命、滋养心身提供宝贵的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博大精深,寓意隽永,可以作为滋养心灵、陶冶心身的宝贵营养。易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金刚经、坛经、心经等,都可以用来学习学习、体悟和融会贯通,进而塑造健康的心灵。
3、动静结合
“养心需用静,养身需用动”,在主要学习体悟,调养心灵的同时,学习锻炼一些诸如太极拳、瑜伽、禅修等对身体有益,有助于心身合一的锻炼方法,也不失为增进心理健康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