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想象和“心观”
心观是密宗金刚乘的禅定修炼方法。修习者要收心敛气,用内视的方法想象神祗的形象。佛教的万神殿中有难以计数的神祗,每位神祗都是某种心理内容和心理状态的代表和象征。心观的想象非常精细真实,在心观的过程中,人逐渐消除了我执和妄见而得到净化,最终产生一种与神同一的神圣体验。
http://s12/middle/49c8a30bg85492736758b&690
高文达喇嘛说,我们需要心观,并不是因为我们像原始人那样缺乏理性的理解力,而是因为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既不能洞察、也无法影响心理深层的各个层次:
只有通过我们内心丰富的想像力,才能获得这种洞察力和嬗变。它的一些原始意象或“原型”是构成我们思想的原则。它们就像种子,深埋在我们潜意识的沃土中,以便发芽成长,并呈现出它们的潜能……
内心想像(心观)的主观性并末削弱它的现实价值。这些想象不是幻觉,因为人类精神的实在性就是它们的实在性。它们是一些象征,这些象征体现了人类心灵的最高认识和最崇高的努力。它们的显现正表现精神投射的创造过程。通过这种显现,内心体验转化为可见的形式。这种显现可以和艺术家创造行为媲美。当艺术家的主观观念、情感和想象转化为一种客观的哦艺术品时,这件艺术品就获得了自身的实在性,而独立于他的创造者。
“心观”是个体心灵与原型和象征的接触。这些原型和原始意象藏有巨大的潜能,原型一旦被触动,能量便会释放出来而成为心理转变和超越的力量,修习者因此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主动想象”(即积极想象)是荣格创造的心理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和治疗,也可以使人深入到内心,深入到“自性”之中,去寻找深层的意义,体验超个人的神圣和神秘。这是一种“内投”,向内进入宇宙。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所追求的目标上,荣格的“主动想象”都与佛教的“禅定”、“心观”相一致。荣格的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超越:它提升了治愈工作的意义,将其与人类的终极关怀连为一体。
解读:
心灵世界是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运行规律的,但是由于我们更多的关注外界,心为物役,而自己的心灵却像一只尘世中流浪的狗一样,漂泊不定。如果我们能回归自我、关注内心,就能找到心灵的安居之地,找到生命的归宿。通过内观和积极想象,或许能达到目的。
来源:《荣格心理学与佛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