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双美》的心理蕴含

标签:
生死双美心里蕴含杂谈 |
分类: 我的理论探索 |
寒山子《生死双美》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销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子其人:寒山子的诗,遗存下来的有300余首。然而寒山子其人身世,他郡望何方,俗姓名谁,生卒何时,古籍中少有记载,今天已殆不可考。据唐朝末年隐士杜光庭所著《仙传拾遗》和台州刺史闾丘胤新撰《寒山子诗集序》,参之以《全唐诗》中的相关资料,我们只是大约可知:寒山子,唐大历中隐居于天台山唐兴县的寒岩,经常到附近国清寺,从好友拾得那里讨一些僧众的剩饭残羹度日,经丰干禅师剃度引荐,入寺充当伙夫,后与拾得一起离开寺庙,踪迹不定,漂泊无所。他性好写诗,每得篇句,就题刻在树间石上,不久即由桐柏人徐灵府搜抉成集,行于世间。这些行状无从系年,有如印度历史,难以捉摸。据传说,他寿命长达120岁。鉴于他生活贫苦,日有断炊之虞,且又耽于苦吟,此事似不可能。又传说他善于奇门遁甲,升天入地,钻穴而去,此事更为荒诞无稽。可信的倒还是他诗中的信息。《寒山道》之类抒发山林幽隐之兴的诗,只占其作品的少量,艺术成就最高。大部分诗的宗旨则是透露禅意心得、劝世励俗。
心里蕴含:
人类的心理精神生活隐微丰富,无法具体的描述把握,因此象征性的比拟和描述,就成了心理象征化的常用方法,而水就是其中常用的主题。在我国古代,孟子就用:水之性来比拟人之性,水的善于利下来比拟人性本善。
告子章句上·第二章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
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而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更是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他的“意识的层次理论”:露在水面上的冰山部分是人类可以察觉到的很少的意识部分;中间上下沉浮的是前意识;而深埋在水面以下的广大无垠的部分,是人类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比喻广泛的被人引用称道。
而《生死双美》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也具有很深的心理寓意的。
人们经常会把人类的精神生活描绘成如奔流的河流,时而平缓舒畅,时而激流奔涌;时而平浅清澈,一览无余,时而浑浊深邃,幽深莫测。而出现这样丰富多样的心理历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冰和水彼此交融,互相影响激荡所导致的结果。心理学家荣格把“情结”作为构建个人心理性格的基石,与冰水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精神生活像河水一样奔流向前,而其中的“情结”像冰一样是人的生活丰富激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颠覆人生;如果能处理的好的话,就可以是人的阅历丰富,心理深邃丰满,圆满人生。由此可见冰水或相互交融,或相互影响激荡,是和个人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