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大师钱穆对“诚明”之释义

(2008-08-10 08:59:22)
标签:

情感

国学

儒学和心理

文化

国学大师钱穆对“诚明”之释义

国学大师钱穆对“诚明”之释义

钱穆对“诚明”的解读是从“诚”和“明”分别去说的,并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他认为,“诚”属于德性行为方面,“明”属于知识了解方面。“诚”是一项实事,一项真理。“明”是一番知识,一番了解。二者结合即“为学”与“做人”同属一事的精神。

 

1、“诚”的四重功夫

钱穆认为,“诚”有四个层面,或者说,要做到“诚”须有四步功夫,即:言行合一、人我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

“言行合一”,或者说“内外合一”,也就是“口里说的、心里想的、外面做的、内心藏的,要使一致”,这就叫做“诚”。钱穆认为,这是我们要做到“诚”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功夫。

不过,“言行合一”还只是在“成己”的途中做到了初步的“诚”。人总不是独处的,总是要与我以外的其他人相处的,因此,要做到“诚”的第二步功夫便是“人我合一”。,从“诚”的角度讲,“人我合一”应该是与“言行合一”统一的。按照钱穆的解释就是,我们在独居时该如我们在群居时;我们在人背后也该如在人面前;我们不欺骗自己,同时也不欺骗别人;我们不把自己当工具,同时也不把别人当工具。此所谓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了这个功夫,人们就自然会说你是一位“诚”实人。

“诚”的第三境界是“物我合一”。所谓“物我合一”,就是我们怎么看待我们自己我们也就怎么看待物,用一句比较现代的话说,把人当人看,把物当物看。钱穆说:“我有我的真实不虚,物有物的真实不虚。要把此两种真实不虚,和合成一,便是诚了。如我饮食能解饥渴,这里有实事、有实效,便是诚。但是有些物,饮食了能解饥渴;有些物,饮食了不能解饥渴,不仅不能解饥渴,而且会生病,这里便有物的真实。所以人生便是这人的真实与物的真实之和合。”钱穆所揭示的“诚”的这一层面含义,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工业化的时代,我们把“物”都“器具化”、“工具化”了,物不再被当作“物”本身,由此而至大量破坏生态环境,此皆于“物”不“诚”之过也。

“诚”的第四层境界是“天人合一”,也可说是“神我合一”。常人总觉得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命我掌握,好像与“天”与“神”无关。但是,钱穆提醒我们这些常人:“你若问:天地间何以有万物,何以有人类?我处在此人类中万物中,何以能恰到好处,真真实实,完完善善地过我此一生?你若懂从此推想,从此深思,你便会想到天,想到神,你便会想到这里面纯是一天然,或说是一神妙呀!”因此,“天人合一”或者说“神人合一”并不是那么玄妙,只要你能够真真实实、完完善善地做一人,过一生,那你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神我合一”的境界了。

钱穆认为,这四步“诚”字工夫,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必须渐次做到,才是真正做到了“诚”。“你必先做到第二、第三步工夫,才能渐次懂得第四步。你必先做到第二步工夫,才能做好第三步。但你又必先能做到第一步,才能做好第二步。”而这说来容易,做起来实则很难的。根本的就是要“明”,要明白其中的道理、真理。这样,钱穆就从分析“诚”入手而过度到“明”了。

 

2、“明”的四重真理

在钱穆看来,“诚”是行为,是需要行的“客观”真理;“明”则是对这“客观”真理的认知、了解。要在行为上作到“诚”,就必须在认知上做到“明”;同时,要真正做到认知上的“明”,也必须行为上要“诚”。钱穆说:“若你明白得第一番道理,你便能言行合一、内外合一,你便养成了一个真价格,有了一个真人品。否则,你言行不一致,内外不一致,好像永远戴着一副假面具,在说假话、做假事,你将会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做怎样一回事。因此,不诚便会连带地不明,不明也会连带着不诚。”

如果你在行为上确实要诚诚实实做人,决心不说假说、不做假事,那么,你就会懂得“人我合一”这一真理了。你自己就会明白,不管是否有人在场,不管是否有人知道,你都应该是一样的。这便是对人如对己,对己如对人。如何“对人”和如何“做人”,原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一个人当先懂得“人”,才懂得如何“对人”和“做人”。反过来说,你如果懂得如何“对人”和如何“做人”了,也就自会懂得如何才是一个“人”了。

人要“做人”,就不得不懂得对“物”。因为人总是“与物为伍”的,饥了要吃,冷了要穿。如果不懂得物,不懂得“与物为伍”,人便会被饿死,被冻死,如此,又怎么能谈“做人”呢?如果你真懂得对物了,那么你就应该明白,物是没有“虚伪”的,天地间万物,尽是一个“诚”字,全都有它们自己的一番“真实不虚”的真理。当天地间万物都以它们的全部“诚实”与“真理”来对你时,人怎么可能用“虚伪”来对物呢?于是,人之为人,真该要明“物”理的。明物之理,在一个“诚”字,由是,人与物合一了。

只有当一个人通达人情、明白物理了,他才真正懂得如何真真实实、完完善善地做一个人。如此再沿着此路通达下去,人便可以做到“天人合一”的“神”的境界了。

钱穆把明白“言行合一”、“内外合一”的真理叫做“人格真理”;把明白“人我合一”的真理叫做“社会真理”、“人文真理”;而把明白“物我合一”的真理叫做“自然真理”、“科学真理”;把明白“神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真理叫做“宗教真理”、“信仰真理”。

钱先生认为,“人生逃不出此四项真理之范围,我们全部生活在此四项真理中”。在人生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对这四项真理逐步研寻、分途研寻,分别明白这四项真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这四项真理融通会合,懂得这四项真理其实根本的还是一项真理,并把这“一”个“真理”作为人生之“道”“一以贯之”地坚持贯彻到人生旅途中去。钱穆认为,这便是《中庸》所谓“诚则明,明则诚”的道理。

如果我们把钱穆队“诚明”的阐释连接起来,他实际上是在呈现一种中国人做人的基本理路:首先,要明白“德行与认识合一”这是做人的最高理想;其次,要在“言行合一”方面落实这种认识,由此你可以形成“真人品”;其次,要通达人情,以待己之方式待人,从而做到“人我合一”;其次,你还需要明白物理,成己也成物,从而达到“无我合一”;最后,当你成己、成人也成物了,你也就成为真实完善的一个人,而这同时也就是天命之实现,也就达到了为人的最高层次“天人合一”。


钱穆生平年表

1894 清光绪廿一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0 七岁 入私塾读书
1903 十岁 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 十二岁 父逝
1906 十三岁 入常州中学堂
1910 十七岁 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 十八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 廿四岁 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
1919 廿五岁 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1922 廿八岁 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 廿九岁 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1927 卅三岁 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 卅四岁 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 卅六岁 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北京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1931 卅七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燕京、北师大
1935 四一岁 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 四三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 四五岁 《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1941 四七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 四九岁 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4 五十岁 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
1946 五二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 五四岁 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9 五五岁 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 五六岁 成立新亚书院、应邀赴台讲演
1951 五七岁 为筹办新亚书院台湾分校滞台数月,未果。
1952 五八岁 4月,在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讲演,屋顶泥块坠落击中头部晕厥送医。
1955 六一岁 新亚研究所成立,访日,“教育部”颁赠学术奖章 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6 六二岁 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暑期落成,为自有校舍之始与胡美琦女士九龙缔婚
1957 六三岁 新亚书院增设艺术专修科
1960 六六岁 赴耶鲁大学讲学,课余撰《论语新解》 耶大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后赴欧访问
1961 六七岁 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3 六九岁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曾辞新亚书院院长职
1965 七一岁 正式卸任新亚书院院长,离港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
1967 七三岁 十月迁居台北
1968 七四岁 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 七五岁 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故宫博物院”聘为研究员
1974 八十岁 撰《八十忆双亲》
1976 八二岁 是年冬,胃病剧作,几不治
1978 八四岁 该年常病,目不能视,抱病赴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
1979 八五岁 赴港出席新亚三十年纪念会
1980 八六岁 与三子、幼女会于香港,卅二载未见,得七日相聚
1981 八七岁 与长女、长侄晤聚香港,五子女两年内分别见面
1984 九十岁 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章
1986 九二岁 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上最后一课
1988 九四岁 在家中授课至是年方休
1989 九五岁 赴港参加新亚四十年纪念会
1990 九六岁 六月一日迁出素书楼 八月卅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
1992 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