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章荟粹 |
刘宝锋

事件记录
李雯是一个28岁的女孩子,但是始终在母亲的呵护和指导下生活,在面对生活、工作甚至交男朋友等等的问题时,无不时时有母亲深入指导的身影。她也有和母亲意见冲突的时候,也有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的时候,也有对自己对生活感到悲观的时候,严重的时候她曾经采取过服药自杀的举动。她带着种种的心理困惑,来到了心理诊室。
李雯:医生你好,我可能是有心理问题了,感觉老是心理发慌的,做事没有底。
医生:能不能说的具体些,因为很多的情况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焦虑的情况下,也是会这样的。
李雯:我觉的自己可能是小心眼,干什么事总觉得别人会说自己,单位同事是这样,家里人也是这样。所以做事前后,总是特别注意别人的眼神和动作,会不会和自己有关系,在议论自己。还有就是自己长这么大了,什么事情都还要母亲操心,我的工作是母亲给找的,有时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母亲就会过来帮忙。家里的事也都是母亲做主,自己简直是什么都不会做。母亲现在身体还好,以后可怎么办啊。有时母亲就说,你快把我累死了,我死了以后你怎么办啊?想想以后就感到挺害怕,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以后怎么生活啊。
医生:这样的情况时间很长了吧?为什么你这么大了,母亲还像小孩一样照顾你哪?
李雯:是很长时间了。好像从小开始就这样。据我父母讲,我从小身体不好,小时候出现过高烧抽风的情况,把家里人吓坏了,从此以后母亲经常带我看病,开始怀疑是癫痫,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后来出现过一次晕厥,当时发现有点低血糖,从此开始检查和长期监测血糖,每天早上做空腹血糖,做了很多年,也没有确诊。到北京后曾经做过最先进的检查:脑功能成像检查,怀疑我大脑的颞叶部位可能有问题,为此还到上海做过一个手术。可能是因为得病的原因,母亲对我照顾的非常周到,什么也不让我去做。
医生:你的身体问题到底没有确诊。母亲对你的其他事情管的多吗?比如升学上班的事,和别人交往等。
李雯:应该是比较多吧。记得最早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是转学过去的,又不怎么爱讲话,有几个男孩子欺负我,我母亲多次找到老师和他们的家长,后来他们就不敢了。从此以后,母亲就接送我上学,我在学校有什么事也和母亲说,她帮助我分析出主意。至于吃穿和家务更用不着我了,母亲都安排的很周到。
医生:你母亲现在对你管得还多吗?
李雯:应该是很多的。我的工作是她帮我找的,有什么事我都跟她讲,她给出主意,前一段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每天从单位打电话给她,弄的她很烦。就像她说的那样,她都快成我们单位的半个职工的,我们单位的人她认识的比我都多,经常帮我处理单位的人际关系;因为她懂的比较多,单位业务上有什么事领导也会找她咨询的。在生活上,我的吃穿都是她包了,你看我穿的衣服全部都是她买的。最近和男朋友闹矛盾,我们一起买菜去,我拿的东西比较多,我觉得男的就应该多拿些,他不同意,我拿不准自己是不是小心眼,就跟母亲说了,她说:男孩子就应该照顾女孩子的,还批评了他。男朋友反过来就跟我发脾气。
医生:你和母亲之间有矛盾吗?
李雯:和母亲倒是没有什么矛盾。她所做的一切肯定都是为了我好。我母亲能力比较强,做事的经验也比我多,很多问题经过她的分析和出主意后,我觉得都很好的。有时候她因为心烦了跟我发脾气,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以前她曾经说过不想要孩子的,或者生下来就送给别人养,我当时不是太理解,过后一想她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她合理的原因的。
医生:你现在主要担心什么哪?
李雯:主要还是自己的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在单位,和别人总觉得隔着一层似的,见面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好,怕得罪别人;也害怕别人伤害自己。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对人应该真实,无话不谈。一次,我把自己头部做过手术的事跟一个同事说了,她很快就告诉到经理那里去了,之后经理和专门找我谈这件事。虽然经理处理的很好,但我当时心里很生气,我觉得对朋友就应该真实才跟她讲的,她却讲给别人听,太不应该了。从那以后我就更不敢跟人多说话了。
因为我的事很多,弄得母亲也非常头痛,有一次她心情不好时我们就争吵起来了,我感到自己这样不行,会成为家长的负担的,感到很自卑,当时觉得生活很悲观、没有意义,就吃了很多的药物,想从此摆脱。过后虽然有点后悔,但是自己现在还是不能确定以后会怎么样。
医生建议
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庇护着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坚强的后盾和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度的爱很容易成为孩子挡风遮雨的温室和束缚成长的囚笼。李雯和母亲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举凡从穿衣吃饭到工作交友,无不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但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人格的成熟、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温室”可以造就的,需要在不断的与人交流中,在环境的不断磨练下,才能发现自己、认识别人的。而李雯只能隔着“玻璃”远远的看着外面人来人往,不能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识都停留在模糊的水平上,无法把握自己,无法确知别人。
好在她现在和母亲的关系还处于协调和顺从期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她独立处理复杂事情的压力越来越大,母亲的指导和精力也会和实际的要求渐行渐远,那时矛盾有可能进一步的显现和激化。所以双方都需要尽快的认识到当前的问题所在,并用行动加以改善是当务之急。
现在母女处于一种僵化有害的关系中,过度保护和严重依赖恶性循环,迫切问题是要打破母女两人这种恶性循环的关系:母亲要认识到这种过度保护指导的做法,对女儿的心理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应该放手女儿去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坎坷和挫折也是十分必然和必要的;作为女儿要放弃对母亲过度依赖的心理,勇敢的面对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实践中磨练摔打自己。同时,为了避免她们不由自主的回到熟悉的老路上去,还需要父亲甚至心理医生从旁边观察指导。
心理词典
心理依恋:依恋是一种爱的表现,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主要是母亲的亲密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现象,它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依恋是婴儿在与母亲及照看者的相互接触、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它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婴儿情感情绪,个性特征以及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1、无差别反应期(出生--3个月),对所有人的都不加区分的反应。2、有差别反应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开始有了差别,对母亲更为偏爱。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健康的心理依恋是个人与他人建立协作和友好关系的心理动机。
心理依赖: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 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还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 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事件记录
李雯是一个28岁的女孩子,但是始终在母亲的呵护和指导下生活,在面对生活、工作甚至交男朋友等等的问题时,无不时时有母亲深入指导的身影。她也有和母亲意见冲突的时候,也有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的时候,也有对自己对生活感到悲观的时候,严重的时候她曾经采取过服药自杀的举动。她带着种种的心理困惑,来到了心理诊室。
李雯:医生你好,我可能是有心理问题了,感觉老是心理发慌的,做事没有底。
医生:能不能说的具体些,因为很多的情况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焦虑的情况下,也是会这样的。
李雯:我觉的自己可能是小心眼,干什么事总觉得别人会说自己,单位同事是这样,家里人也是这样。所以做事前后,总是特别注意别人的眼神和动作,会不会和自己有关系,在议论自己。还有就是自己长这么大了,什么事情都还要母亲操心,我的工作是母亲给找的,有时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母亲就会过来帮忙。家里的事也都是母亲做主,自己简直是什么都不会做。母亲现在身体还好,以后可怎么办啊。有时母亲就说,你快把我累死了,我死了以后你怎么办啊?想想以后就感到挺害怕,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以后怎么生活啊。
医生:这样的情况时间很长了吧?为什么你这么大了,母亲还像小孩一样照顾你哪?
李雯:是很长时间了。好像从小开始就这样。据我父母讲,我从小身体不好,小时候出现过高烧抽风的情况,把家里人吓坏了,从此以后母亲经常带我看病,开始怀疑是癫痫,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病变;后来出现过一次晕厥,当时发现有点低血糖,从此开始检查和长期监测血糖,每天早上做空腹血糖,做了很多年,也没有确诊。到北京后曾经做过最先进的检查:脑功能成像检查,怀疑我大脑的颞叶部位可能有问题,为此还到上海做过一个手术。可能是因为得病的原因,母亲对我照顾的非常周到,什么也不让我去做。
医生:你的身体问题到底没有确诊。母亲对你的其他事情管的多吗?比如升学上班的事,和别人交往等。
李雯:应该是比较多吧。记得最早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是转学过去的,又不怎么爱讲话,有几个男孩子欺负我,我母亲多次找到老师和他们的家长,后来他们就不敢了。从此以后,母亲就接送我上学,我在学校有什么事也和母亲说,她帮助我分析出主意。至于吃穿和家务更用不着我了,母亲都安排的很周到。
医生:你母亲现在对你管得还多吗?
李雯:应该是很多的。我的工作是她帮我找的,有什么事我都跟她讲,她给出主意,前一段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每天从单位打电话给她,弄的她很烦。就像她说的那样,她都快成我们单位的半个职工的,我们单位的人她认识的比我都多,经常帮我处理单位的人际关系;因为她懂的比较多,单位业务上有什么事领导也会找她咨询的。在生活上,我的吃穿都是她包了,你看我穿的衣服全部都是她买的。最近和男朋友闹矛盾,我们一起买菜去,我拿的东西比较多,我觉得男的就应该多拿些,他不同意,我拿不准自己是不是小心眼,就跟母亲说了,她说:男孩子就应该照顾女孩子的,还批评了他。男朋友反过来就跟我发脾气。
医生:你和母亲之间有矛盾吗?
李雯:和母亲倒是没有什么矛盾。她所做的一切肯定都是为了我好。我母亲能力比较强,做事的经验也比我多,很多问题经过她的分析和出主意后,我觉得都很好的。有时候她因为心烦了跟我发脾气,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以前她曾经说过不想要孩子的,或者生下来就送给别人养,我当时不是太理解,过后一想她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她合理的原因的。
医生:你现在主要担心什么哪?
李雯:主要还是自己的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在单位,和别人总觉得隔着一层似的,见面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好,怕得罪别人;也害怕别人伤害自己。我有一段时间觉得对人应该真实,无话不谈。一次,我把自己头部做过手术的事跟一个同事说了,她很快就告诉到经理那里去了,之后经理和专门找我谈这件事。虽然经理处理的很好,但我当时心里很生气,我觉得对朋友就应该真实才跟她讲的,她却讲给别人听,太不应该了。从那以后我就更不敢跟人多说话了。
因为我的事很多,弄得母亲也非常头痛,有一次她心情不好时我们就争吵起来了,我感到自己这样不行,会成为家长的负担的,感到很自卑,当时觉得生活很悲观、没有意义,就吃了很多的药物,想从此摆脱。过后虽然有点后悔,但是自己现在还是不能确定以后会怎么样。
医生建议
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庇护着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坚强的后盾和前进的动力。但是,过度的爱很容易成为孩子挡风遮雨的温室和束缚成长的囚笼。李雯和母亲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举凡从穿衣吃饭到工作交友,无不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但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成长的机会。人格的成熟、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温室”可以造就的,需要在不断的与人交流中,在环境的不断磨练下,才能发现自己、认识别人的。而李雯只能隔着“玻璃”远远的看着外面人来人往,不能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识都停留在模糊的水平上,无法把握自己,无法确知别人。
好在她现在和母亲的关系还处于协调和顺从期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她独立处理复杂事情的压力越来越大,母亲的指导和精力也会和实际的要求渐行渐远,那时矛盾有可能进一步的显现和激化。所以双方都需要尽快的认识到当前的问题所在,并用行动加以改善是当务之急。
现在母女处于一种僵化有害的关系中,过度保护和严重依赖恶性循环,迫切问题是要打破母女两人这种恶性循环的关系:母亲要认识到这种过度保护指导的做法,对女儿的心理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应该放手女儿去探索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坎坷和挫折也是十分必然和必要的;作为女儿要放弃对母亲过度依赖的心理,勇敢的面对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实践中磨练摔打自己。同时,为了避免她们不由自主的回到熟悉的老路上去,还需要父亲甚至心理医生从旁边观察指导。
心理词典
心理依恋:依恋是一种爱的表现,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主要是母亲的亲密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现象,它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和基础。依恋是婴儿在与母亲及照看者的相互接触、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它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婴儿情感情绪,个性特征以及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1、无差别反应期(出生--3个月),对所有人的都不加区分的反应。2、有差别反应期(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开始有了差别,对母亲更为偏爱。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特殊的情感联结。健康的心理依恋是个人与他人建立协作和友好关系的心理动机。
心理依赖: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 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还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 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前一篇:人们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
后一篇:孔孟之道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