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章荟粹 |

巴士阿叔的焦虑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很多陌生的人时,你会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观察别人的反应、注意自己言行;当飞驰而来的汽车与你擦肩而过时,你的心中会激起强烈的恐惧,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你内心出现不合适宜的念头时,你会觉得羞愧和懊恼。这就是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焦虑情绪是人们在面对特殊情况进行适应时,在内心激起的不愉快的情绪,这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心理体验。人性充满矛盾,人生充满风险,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焦虑的根源,也是对人生的挑战。
造成焦虑情绪的情景有以下几种:1、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时个人的惯常行为方式无法适应此特殊情景。2、个人内部的各种冲动、欲望,与自我难以调和。常见的因素是:反应性的敌意;极力压抑的冲动;矛盾的意向。3、对自己有很高的、近乎完美的道德规范要求,个人会未臻完美而责备自己;会因有不道德的念头和厌恶自己。
当焦虑情绪出现时,当事人会有一种“漂浮着的”、无所适从的疑虑,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有什么样的危险来临,并为此做立不安。特殊的情景在引发焦虑情绪的同时,也激发个人面对挑战、奋勇直前的勇气;克服困难、战胜焦虑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化、对文化的认同,是自我人格走向独立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焦虑情绪对个人的心理成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反之,因焦虑加重而心力枯竭,全身瘫软,不能适应眼前的情景,以至后来惧怕和逃避类似的情景,造成了心理症结,形成焦虑症。
中年期焦虑更多见
中年是人生这班车开得最快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持续的心理紧张都极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焦虑疲劳。
1、来自家庭的压力:中年人是家庭中的主心骨,繁杂的家务,子女的教育,家计的安排则使他们疲惫不堪。2、来自自身的压力:人几乎是出于本能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期望值,所以中年人大多迫不及待地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于是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以至弄得身心疲惫不堪。同时,人到中年,健康状况开始下降,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许多中年人不能正视身体的各种变化,往往将对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忧心忡忡,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3、来自工作的压力:许多中年人是工作中的骨干,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使人感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中年人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才不会落后于他人。但人到中年,已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学习,心力不济与工作中的紧迫感无形中使得中年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疲劳。
中年人在因压力巨大而心力憔悴的时候,导致焦虑产生的因素却在不断的出现和加大:竞争的激烈是他们不敢稍有懈怠;社会的转型也是以前熟悉的、可以依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关系消失殆尽;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失去了以前的安全保障的感觉,处于惶恐迷茫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成就感也会因为社会的转型和价值的多元化而是失去努力的方向。这些因素都将中年人置于社会大潮的风头浪尖上,使他们危机四伏、心身疲惫。
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在当代的中年人群中,焦虑抑郁的情绪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首都医药》近期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共同对北京市的200多名中年领导干部进行了定向精神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竟有近一半的干部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不健康倾向,其中以在外企(私企)工作者比例最高。2004年12月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其中焦虑情绪的影响可想而知。
认识焦虑症
焦虑情绪出现,可以激发个人面对挑战、奋勇直前的勇气,使人掌握了情景的本质,从心理上进行了调适,正确处理了眼前的困境,积累了经验,促进了自我的成熟;也可能因为焦虑加重而心力枯竭,全身瘫软,不能适应眼前的情景,以至后来惧怕和逃避类似的情景,造成了心理症结:焦虑症。
焦虑的心理——错误的观念
当害怕加重时,心理和情绪过程会更加强烈,并会出现紊乱,过分夸大危险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大难临头:这是预期到非常可怕、灾难性的后果即将发生的一种想法,一个人总是臆断事情的发生将是糟糕至极时,会导致个体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之中。非黑即白:这是一种以“全或无”的方式看待世界的一种观念,把任何事都看成非此即彼的单色世界,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没有中间状态。非黑即白的思维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要是不完美,那是无法接受的。”“没有全对,就意味着失败!”事事要求完美的人,极易感到不满,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的打击。杞人忧天:这是指过分夸大消极或可怕体验的一种观念,他们过分关注和夸大自己的小小失误和过失。使用这些不合理的思维来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或这些思维方式会被轻易唤醒。
焦虑的行为——逃避:
一个人觉察到危险时,其自然反应之一是逃跑或躲避,在真实的情况下这种反应是有益的。然而,在焦虑症时,躲避的是臆想的危险,反而会引起持续的担忧,这是因为丧失了学习处理问题的机会,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丧失了去积极获得更好地处理问题方法的动力。这使得一个人更加依赖于安全的需要,而无法面对和处理真正的问题。
焦虑的身体—疾病恐惧
焦虑的身体反应可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本来,担忧、害怕或恐慌的感受是正常的,但是在焦虑症,正常的生理反应会被误解,如“胸痛→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呼吸困难→以为是窒息”;“头晕目眩→晕倒,我可能得了中风”。发抖、出汗、恶心和说话结巴,当你过分关注自己的这些身体症状时,极易削弱自信心,加重对自身行为的担心,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这些身体症状。
当你发现以上类似的情况时,它可能就和平常的焦虑情绪有着本质的不同了,应该是焦虑症的表现了,需要提醒自己注意或者及时去看心理医生了。
焦虑症的治疗(药物和心理)
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方法有心理和药物治疗两种。具体的选用需要本人和医生配合,结合病情的具体情况和类型灵活确定。
心理治疗:
自信是治疗焦虑的必要前提,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夸大失败的可能性,会导致忧虑、紧张和恐惧,增强自信,减少自卑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焦虑的发生。学会放松,可以是身体和精神处于松弛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焦虑带来的不良体验。
认知行为治疗是经过研究对焦虑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的认知治疗,可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地估计负性事件出现、带来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夸大了想象中的灾难事件的后果;了解其对不适应症状的解释,因势利导改善患者的错误认识,重建现实合理的认识来看待生活,从而改变患者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反应。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对焦虑诱发情景的反应,通过暴露疗法,使患者能直面他们害怕的情景。比如,有社交恐怖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进入以前害怕的社交场合中去,直面自己的恐惧、抵抗逃走的欲望,甚至有意识的做些失当的言行以观察别人的反应,如果他能安然度过的话,他的社交恐怖将会逐渐缓解。
药物治疗:
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抗抑郁药物:很多的这类药物对焦虑症也 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起效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强迫症,氟伏舍明,西肽普兰等,已经有效的用于焦虑症的治疗,而且副作用很少,如果出现恶心、神经过敏甚至性功能的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处理。三环类的丙咪嗪治疗惊恐障碍有效,氯丙咪嗪目前已广泛用来治疗强迫症,恐惧症,惊恐障碍,但是由于副作用较大,要注意使用。
抗焦虑药物:高效价的安定类药物能迅速有效的缓解焦虑症状,如氯硝安定治疗广泛焦虑和社交恐怖;佳静安定治疗惊恐障碍和广泛焦虑;罗拉安定治疗惊恐障碍等。但是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白天头晕;耐受性,需要加大治疗剂量;有些患者出现安定依赖的情况等。新一代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没有镇静、且不具成瘾性为特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肯定。
心理和药物可以合并使用,对多数患者而言,这是最佳的治疗。如果经过治疗好转以后,再次出现了焦虑发作,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失败,你可以开始新的治疗,而事实上,随着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提高,复发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的。
前一篇:爱情是一种美丽的“病”
后一篇:恐惧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