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襄阳龙泉寺

(2014-10-29 16:30:48)
标签:

佛学

文化

                                                     湖北襄阳龙泉佛寺

                                                                                (平柱)

       孟浩然有诗《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

                         停午闻山钟,起行送愁疾。寻林采芝去,谷转松翠密。

                         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诗题所言“龙泉精舍”,即龙泉寺。笺注此诗者对“龙泉精舍”的解说各异:曹永东说:“寺以山名,在湖北崇阳县西南龙泉山。”李景白说“龙泉寺:未详。据《清一统志》所载,龙泉寺在全国不下十余处,但似均非浩然行踪所及,玩诗意此龙泉寺似距居处不远。”徐鹏说:“庐山有龙泉精舍,为晋释怀远所建。此处龙泉精舍似在作者家园附近。”赵桂藩说:“龙泉寺精舍,同称者有二:其一在江西庐山。《水经注》三九《庐江水》:‘庐山之北有石门水……其水历涧,经龙泉精舍南,太原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一在湖北襄阳。《湖北通志》一八《舆地志》:《一统志》曰:‘龙泉寺在县(襄阳县)北十五里,晋慧远法师建。’统观全诗语气,诗人疾愈似当家居之际,而非客游之时。”所谓“县北十五里”,显然有误。因为襄阳北是汉水,汉水北是樊城,无山无泉。

       在孟浩然之前,有关龙泉寺的记载,见于释道宣所著《续高僧传·释慧棱》传。传中有“忆年八岁,往龙泉寺借观音”一语。我们可以根据其生平,推测出慧棱八岁即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续高僧传·释慧棱》传中载:释慧棱俗姓申屠,西隆人。胎中父亡,母氏怜其孤苦,相从来听襄阳闰法师三论。八岁其母又终,无师自发,独诣邑西檀溪寺诞律师而出家。慧棱卒于(贞观)十四年十月十六日,春秋六十有五。上溯六十五年,释慧棱当生于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八岁则为开皇二年(582)。此时,他已在檀溪寺出家。檀溪寺与龙泉寺临近,方有到龙泉寺借观音一事。由此还可推知,襄阳龙泉寺在隋代之前就香火鼎盛。

       另,《续高僧传》卷第九《隋襄州龙泉寺僧释慧哲》传,所载更详。释慧哲,俗姓赵,襄阳人。“识度弘朗,业操清远。出家已后,南趣杨都。”先从僧正琼公,祯明元年(587)琼公忽然坐逝。又从彭城寺宝琼,释宝琼善讲说,有风采。形相奇白,世号‘白琼’。释慧哲“曾于行路忽遇雷雨霈注,哲从容如常,不失规矩。时泻靴水,安行达寺。行步详序,视瞻不眄。转身徐顾,无妄乖越。时人呼为‘象王哲’也”。后带领徒众返还襄阳,住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龙泉寺。“学士三百余人,成器传灯可有五十。即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璇、慧楞等是也。各领徒属所在通化。开皇十七年(597)四月,卒于龙泉,时年五十有九。葬于四望山寺。弟子惠嵩等竖碑于本住,沙门惠向制文。向有奇才,思力遒壮,为总管薛道衡所重。嵩有学声,多所游贯。”

       薛道衡任襄州总管在仁寿三年(603),第二年八月转番州刺史。沙门惠向为薛道衡所重,当于此时。随释慧哲在龙泉寺说法的高僧,要补充一个释慧眺。姓庄氏。少出家。以小乘为业。游学齐、徐、青、海诸州。数论之精,驰誉江汉。开皇末年(600),还住乡壤之报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龙泉讲开三论。

       此后,有净土宗大师释慧璇为龙泉寺住持。他是象王哲公的弟子,属“成器传灯可有五十”人之一。据《续高僧传》卷十五载:释慧璇,俗姓董,少出家襄州。周武灭法,入茅山听明师三论。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于安州大林寺听圆法师释论。晚返乡梓住光福寺,会乱入城。卢总管等请在官舍讲华严经。僧徒拥聚千五百人。唐运斯泰,又住龙泉。三论大经镇常弘阐。兼达庄老史子,谈笑动人。公私荣达,参问繁结。蒋、纪诸王互临襄部,躬申敬奉,坐镇如初。王出门顾曰:‘迎送不行,佛法之望也。’由此,声誉又逸汉南。贞观二十三年(649)讲涅槃经,四月八日夜。法师疾作,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终于法座。春秋七十有九。

     “卢总管”或为卢思道。北齐时,为给事黄门侍郎。北周间,官至仪同三司,迁武阳太守。入隋后,官终散骑侍郎。开皇六年(586)卒,五十二岁。“唐运斯泰,又住龙泉”:唐王朝建立后,又住持龙泉寺。“蒋、纪诸王互临襄部”:蒋王李恽,贞观十一年(637)至十四年(640)为使持节襄州诸军事、襄州刺史。纪王李慎,贞观十七年(643)至永徽元年(650)为襄州刺史。释慧璇为龙泉寺住持,计三十二年。

       龙泉寺故址在襄阳什么地方呢?上文中有所涉及。《续高僧传》卷第九《隋襄州龙泉寺僧释慧哲》传载:“城西望楚山光福禅房下龙泉寺”。望楚山又在哪里?较早的记载见于习凿齿《襄阳记》:“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灾(荚)山;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其名望郢山,因改为望楚山。”其后,《水经注·沔水》注曰:“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东为鸭湖,湖在马鞍山东北,武陵王爱其峰秀,故曰望楚山。”就是说,望楚山在鸭湖的西南。清代《襄阳县志·山川》载:“楚山在县西南八里,一名马鞍山,一名望楚山。宋元嘉中(424-453),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陟焉。以望见鄢城,改为望楚山。”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三子,元嘉十二年(435)立为武陵王,二十二年(445)徙雍梁南北秦四州都督,荆州之襄阳、竟陵等六郡亦属其管辖。公元454年登上皇帝位。

       望楚山的得名,另有一说。王达津教授在《王维孟浩然选集》中说:“望楚山在襄阳县治西八里,据说秦和齐、韩、魏攻楚,曾登此山望楚,因名。”由此看来,望楚山之名当始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以楚背盟,大举攻楚。楚怀王向秦求助并以太子横为人质。公元前302年,太子横在秦杀死秦大夫有私,逃归楚国。公元前301年,秦攻楚。齐、韩、魏攻楚之方城,结果楚军大败。这便是有名的“长沙之难”。如果这个“据说”可靠的话,望楚山之名已有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了。王达津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导师,治学相当严谨,其引述必有所本。

      襄阳西南诸山,登而能够“望鄢”的有不少,其中扁山最高,其次是尖山,再其次有虎头山、华山,海拔都在335米以上。哪一座山是望楚山呢?从地理位置考察,扁山、尖山与《县志》“襄阳西南八里”的记载不符。相近的则有虎头山和华山。据曹永东《孟浩然诗集笺注》:“望楚山位于岘山西北,山麓与岘山相连”的注解,则今之华山、虎头山或为古望楚山。《襄阳县志·寺观》讲,“延庆寺旧为兴国寺,在望楚山。”《襄樊市地名志》说:“华山东麓有延庆寺遗址。”那么,今之华山很可能便是古之望楚山。此山与虎头山皆在襄阳西南,它的西北麓有两座佛寺遗址:卧佛寺、甘泉寺。它的东麓有延庆寺遗址。而《僧传》所说“光福寺”,则为启法寺。开皇四年(584)四月一日齐州刺史韦世康奉诏复建,初名“光福禅房”,后改“启法寺”,即宋之“龙兴寺”。 故址在襄阳城西南隅。隋民部员外侍郎福嗣兄弟为志,其父韦世康造寺事,于仁寿二年(602)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护书丹,李宝刻字,赵励等人题名。碑文楷书,工整典雅,笔法精熟,为丁道护的代表作。启法寺碑,亡佚已久。据《慧璇传》“晚归襄州光福寺,寺居山顶,引汲为劳,将移他寺”,知光福寺应在望楚山顶。《法苑珠林》卷七九载“汉高庙在襄州光福寺北”。唐·符载《襄阳张端公西园记》有“居有园,园在万山东五六里,檀溪西三百许步,南值汉高庙正相当佛宫数四。”金·李俊民《庄靖集·汉高庙》题下自注曰:“(汉高庙)在襄阳县西南钟山。”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我们判定光福寺所在位置的依据。钟山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今襄阳诸山无此名。

       乾隆版《襄阳府志》有关甘泉寺的记载,可以给人一个联想:此寺或许就是龙泉寺。《襄阳府志·寺观》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洌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同治版《襄阳县志·寺观》则云“在城西南六里”。“泉水出石龙口中”,称龙泉可矣。位于望楚山下,与《僧传》合。“僧慧远建”,慧远离开襄阳后在庐山又建了龙泉精舍,开创了净土宗,或有渊源之关系。

       甘泉寺清代尚存。汤右曾写有《登岘山亭至甘泉寺》可证。诗云:

                                                 篮舆呕轧傍城隈,积雾霾阴黯不开。

                                                 一磴自穿云气入,万峰争送雨声来。

                                                 山川浩荡今如此,裘带风流安在哉。

                                                 千载牛山共挥涕,古苔秋井易心哀。

 

                                                 云藏岩谷昼冥冥,勿听天风响佛铃。

                                                 草际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

                                                 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

                                                  休问葡萄酦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

        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康熙戊辰(1688)进士。授编修。官至吏部侍郎。他是王士祯稍后的诗人,亦为“卓然大家”之列,很有诗名。有《怀清堂集》。黎嘉会也写有《登岘山饮甘泉寺》诗:

                                                 五岳归来江汉秋,岘亭风景正飕飕。

                                                 七年梦绕三高宅,一斗心消万古愁。

                                                  碑长苍苔迷旧字,僧删绿竹引清流。

                                                   狂歌且喜偕童冠,那识星霜已上头。

       黎嘉会,字美夏,以字行。自号山臞。幼颖异,司马阮涵奇其才。弱冠补弟子员,五试不遇,绝意名场,筑西圃读书其中。能诗工书画。蔡九霞赠诗有“千秋王佐思诸葛,一代诗豪属茂秦”之句。著有《焦氏易林》、《知非集》。

       据刘柄、李有让《襄樊地名与名胜丛考》,甘泉寺在民国初尚有正殿三间留存,毁于抗日战争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