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2014-07-09 12:01:16)
标签:

旅游

分类: 爱上昭苏

                                        图文/加利利

 

冬游三亚,夏游昭苏。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河的上游,是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纯净之地,夏季气温大都在在10-20度之间。盛夏六月,我们来到了凉爽的昭苏。到昭苏的第一个大好的晴日前往格登碑景区一路看着蓝天白云雪山,心情便立即阴转晴,由格登碑正式开启了我们的昭苏之旅。【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路上的风景。今年天气冷,油菜花还没开。往年这个时候县城已经淹没在花海之中。

      驾车的老王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对格登碑非常熟悉,他告诉我们,格登碑即平定准噶尔勒铭碑,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位于昭苏县城以西

60余公里中哈界河——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格登是蒙古语凸起的后脑骨之意。格登山之役是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上层贵族叛乱活动的最后决胜地,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将叛军拿下。该石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的见证。

     经过在七十六团一连驻地大门,就上了格登山。到了山顶即看见到格登碑亭子下面草地上“爱我中华”四个大字。为了对石碑的保护,政府旅游部门专门起了一个凉亭来对石碑进行保护。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走近格登碑,老王向我们介绍,格登碑为一方巨型花岗岩石碑,高2.59米,宽0.83米,厚0.27米。碑额镌刻盘龙,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文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其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种文字镌刻,全文竖排,以汉文共计210余字,碑文乃清朝乾隆皇帝亲自撰拟,石碑虽经风蚀雨剥,碑文漫漶斑驳,但整碑石完整无损。乾隆皇帝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仅存的一块,已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石碑而声名远播,成为昭苏旅游的第一站,每天都有游客来此游览怀古,了解昭苏的人文历史,同时领略中哈边界风情。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格登碑西南约200米为中哈界河——苏木拜河,一河之隔对面的那美丽的小村子可不能走过去,因为那边已是我们的邻国哈萨斯坦的地界了。碑东侧山脚下为松拜边防连营区,北侧百米处为边防连的瞭望塔,每天哨兵在此守卫祖国的疆土。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格登碑前方山下就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山村

【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格登碑前,几朵绽开的野花,天蓝如碧,远处连绵的天山雪脉是一条四季延绵不绝的美丽风景线。临风而坐,回顾滚滚历史长河,展望茫茫大千世界,到如今,最值得尊敬的是那些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日守卫祖国疆土的90后士兵。【爱上昭苏系列之一】中哈边界的寻古之旅——格登碑游记

 

来昭苏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有点喜欢这个地方了。

 

附攻略小贴士:【交通】

如何抵达昭苏:

1、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再由乌鲁木齐飞伊宁,然后从伊宁机场坐提前订好的专线小车2个半小时(走后山,盘山路)达到昭苏。

2、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再由乌鲁木齐坐火车伊宁,然后从伊宁坐提前订好的专线小车2个半小时(走后山,盘山路)或到汽车站坐大巴经特克斯县达到昭苏。

3、到格登碑公交路线:

(1)旅游环线车;

(2)格登碑自驾路线:昭苏县城旅游局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洪纳海街左前方转弯进入省道237S237),沿途有指示路牌,76兵团一连驻地门口进入格登山。距离昭苏县城68公里,车程约一个小时。

门票:30元。

【周边】沿途经过121纪念碑,记录和纪念2003年12月1日发生在这里6.1级地震。格登碑东约4.2千米处为兵团七十六团一连驻地

【注意事项】

在兵团驻地进入格登山入口处,会有旅游局工作人员或者站岗士兵检查证件,出门做个有身份的人吧!因山上气温略低于常温,即使夏天也要穿个外套。山上的军事设施不可以拍摄,不然哨兵就可能会来找你要求把相片删除才可以离开尽量早一点儿出发去格登碑,不然会因为太阳升起有云雾模糊了沿途天山北坡的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