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感悟 |
我镜头中的广西电视台记者卢海杰(右),左边的MM是实习记者
我镜头中的南宁电视台记者黄林汉
广西电视台和南宁电视台访问了我的博客
那是2005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在网上看到外地的朋友拍摄的古建筑题材相片,特别喜欢那种古老沧桑的韵味,自己也想去拍一拍。当时只知道南宁有几处古迹,解放路的新会书院,人民公园的古炮台。长期以来,我的印象中已经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南宁所存文物古迹也就仅此而已,很为我们的城市单薄的文化底蕴感到难过。但后来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却令我大吃一惊——八十年代后至2003年南宁市区竟然有60个点被政府核定为市级或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便打算寻访一些文物古迹,拍一些片,了解一些历史。
于是,城市文化古迹成为我的摄影一个大题材。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就踏上了寻访古迹的道路。约6个月的时间,我寻访拍摄了南宁39处古迹。城市里的古迹大多进到了我的镜头里,我仿佛一个豪情万丈的侠客,舞动利剑,穿越时空的隧道,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没想到寻古之路越走越长,因为寻访中才知道,历史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内涵,人文、建筑、功名、成就……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在寻访过程中被我重新挖掘、收获与体验。我用相机见证了南宁的历史,还有历史留下的痕迹。
在寻访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问题。有的文物古迹能够得到重视,修护妥善;但有的文物古迹的修缮保存工作少之又少,无修缮经费投入,文物岌岌可危;有的文物修缮几乎为零,物品破旧残缺,场所凌乱不堪;而有的虽已被文化局批准核定为文物古迹,但寻访时却不见踪影,据说已被拆除或被他物覆盖。记得寻访过程中,一位姓苏的伯伯曾痛心疾首地说,文物是前人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毁一件,就少一件;它只能修缮,不能新建,只有越来越少了……
苏伯伯的话仿佛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我加快了寻访、拍摄古迹的步伐,并于06年的7月在新浪网上建立了“魅力广西”的博客,把我整理的每处古迹的文字介绍和拍摄到的图片发上去,汇集成“南宁古迹大全”。我希望通过网络来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的文物古迹,了解我们的城市文化,并一起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后来,我在广西最热门的网站南宁时空论坛上发了一个帖,《我用6个月时间寻访拍摄了南宁的36处古迹》。没想到帖子发出后,立即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与支持。时空的网站主编“临江一笑”也及时和我取得联系,我们就城市的文化宣传和网站的建设进行了一番深入地交谈。“临江一笑”诚挚地邀请我在南宁时空网建立个人博客。我接受了邀请,作为一个南宁人,应该支持本地论坛,我要用自己的文字和镜头全程介绍南宁及广西的风景名胜古迹,首先在我们的本地本弘扬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
我的南宁时空博客在短时间内访问量迅速增加。很快,我寻访、宣传南宁古迹的事迹引起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对我进行了采访。有人说我出名了,但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没有什么不同,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南宁的城市文化。其实大家之所以关注我的博客,是关注南宁的古迹,而不是我本人。所以我希望出名的是南宁的文物古迹,如果走在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能把南宁古迹如数家珍,那我就很欣慰了。
幸运的是,南宁抓住了作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逐渐重视起来,一些文物古迹的修复和维护已在陆续进行中。希望这个步伐能稳定高速持久地走下去,不久的将来,每一处文物都能得到妥善修缮,重放光彩,让后代子孙能透过它们真实地了解南宁的过去,让每个南宁人都自己我们的城市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让世界重新认识南宁。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而如今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它那强劲脉搏里跳动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用镜头去见证它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我比任何一个时候更热爱这座城市。寻访南宁古迹之旅成为我摄影生涯和南宁生活的一段重要历程。
除了南宁的古迹,我还在博客中录入了南宁公园、新南宁一系列照片等等,下一个系列是“精彩南宁生活”。我还将逐步完善“广西各地风景名胜系列”,在我的镜头中,魅力广西,风光无数,风情无限,我要用镜头向世界展示“魅力广西”。现在我的新浪博客和时空博客将不断更新,希望我的图文能对网友了解广西、出行广西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