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1杂谈eunice |
分类: 【21の画儿】 |
http://s7/mw690/49c53d45td5c568c0ac16&690
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看见》
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看见》
曾有过这种感触:一本好书就像一个过滤器,滤掉生命的杂质。断断续续读完了《看见》,留给自己更多自我反思的空间。它像一面镜子似的,让我看到自身的狭隘和残破。一直特别讨厌那种带着自身执拗观点的一概而论,说的斩钉截铁。后来却觉知,自己也曾如此。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其实是被自己内心蒙蔽了的偏见。朋友说:你总是这么矛盾重重。现在看到一句话: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建立一种看法或者观点,一段时间之后,或许会有了新的看法将之前的全部推翻。生活就是这样吧,在不断的重建中缓缓进行着。我说:I
am changing.小强说:不是changing是growing。
前几天我跟妹妹在互相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她说:“以前,我给你说点什么事儿的时候,你总是冷冷的说:我不想听。然后就走开了。”我嬉皮笑脸的反驳:“哪有?什么时候?你给我举例说明。举例子。”她乐哈哈的说:“反正就是有。”现在想想,有时会因为管不住自己的情绪而打断别人的倾诉。有时候也会觉得倾听是件很累的事儿,原本就是一个不怎么会安慰人的人,听完之后要说些什么呢。现在才懂得,或许认真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吧。
也许是表面的性格所致,很多人愿意跟我讲她们的故事,讲内心的感受。
有个小丫头跟我讲起她和她的小男朋友之间的事情。说想跟这个人分手了,但是很纠结。那个男孩说她是他交往过的女孩中,最在乎的。。。她讲完之后,转过脸看我,我感觉到是想让我给点意见。我沉了沉,并没有转过脸看她,说:“问问自己的心。”我想成长应当是一个过程,认识自己的过程。我生怕自己太刻意左右别人了。当她说“最”字的时候,心里却有一个感触。“我从没有这么喜欢一个人”“你是我最。。。的一个,最。。。的一个”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俗套的伎俩。但是我却会相信每一个这么对我说的人,不是自负。而是觉得出于对人的尊敬。而所谓的“最”的程度,心自会有分辨。很多的感情并不应用真假来辨别,而是程度和深度。
去年年底去天津,8点多朋友送我回宾馆。结果聊到凌晨。跟我讲了很多他的事情,工作、感情、理想和现实。。。任何问题都没有问的语调,只是诉说和感慨。想到之前学画画时,有个男生,脾气暴躁,总是很狂妄的样子。很多同学在背后说他以为有钱就了不起。有一次,忘记在什么情况下跟我讲起他小时候的事情。父母都在做生意,除了给他钱就是给他钱。曾摘掉一个扁桃体,那时候讲话就像女声一样,特别的自卑。平时跟他关系并不是很亲近,却跟我说了很多。《看见》里有句话: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我想曾经稚气的自己并未有这样深刻地认识,只是习惯性的不想伤害到谁,所以不会强烈的排挤。我还记得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我替一个女孩作证。有个男生说:“你怎么谁都庇护。”我说:“不是庇护,是事实。”
我庆幸曾经虽不成熟,但对别人的理解给人带去一点点的慰藉。当然,也有幼稚狭隘的指责和排挤过他人。而此时也许会多些的思考和认识。我想起很多的人,曾跟我讲很多话的人。我有认真倾听的,有带着偏见的语气开玩笑的,或许也有冷不丁的执着于自己的心情没有理睬的。此时,这些人和事儿浮出来,反射着我自己。我想对有些人说句对不起,也想对所有这些人说声谢谢。谢谢这份难得的信任,谢谢你们曾与我真诚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