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元时期的一些戏曲

(2009-02-19 14:14:21)
标签:

南戏

琵琶记

娱乐

分类: 史海撷花

在宋元之际,有两种戏曲形式交相辉映,即南戏和杂剧。南戏在北宋后期即已出现,产生于浙江的温州、永嘉一带。等到宋朝南迁,温州一带工商业发达,南戏这种民间小戏小唱,开始接受宋朝的词曲音乐,艺术上更加丰富,唱腔更加动听表演更加伶俐。由于南方人语言相对闭塞不易听懂,而受众又相对固定,所以这种文艺形式可以长期保留,并形成了一批传承至今的剧本,现有全本17部,残本134部,其中艺术性最高的是:《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白兔记》、《杀狗记》。

南戏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因为它的来源全靠民间,无论是从创作和表演,还是观众。南戏它没有那么多的规矩,观众喜欢什么,演员就表演什么,于是可以出现不同的剧本,可以出现接二连三的“续集”,完全不受时间的限制。从现存的剧目来看,南戏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批判婚姻中的忘恩负义,歌颂男女青年的忠贞爱情,歌颂民族英雄谴责民族败类,当然也有表现民间信和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等。

元朝末年的高则诚的《琵琶记》演的是赵五娘和蔡伯喈之间的爱情故事。南戏和杂剧等的版本不同,这个看观众的需要互相改编,既有俩人关系和好,也有蔡伯喈抛弃了赵五娘,遭雷劈。陆游写诗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赵中郎。”可见这个故事在当时流传之广。不过,高则诚所写的《琵琶记》,目的是要给赵伯喈平反。这和之前赵伯喈总是被当反面角色大不相同。他有自己的苦衷和政治诉求,也有时代的需要。

明代王玉峰的《焚香记》也有南戏的底本《王魁》,讲的是一个类似陈世美的故事,王魁落难时由桂英资助,后来王魁考中状元后又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桂英自刎后变成鬼也不放过王魁。《张协状元》是唯一的南宋时候的戏文,大概是来自于诸宫调,在所有版本里最古老。故事的前半部是陈世美秦香莲式的,后半部居然俩人大团圆了,真够凑合的。当然,正是因为过分考虑了民间需要,或者说是市场化效果,像《张协状元》都有类似的缺点:结构冗长松散,枝蔓丛生,插科打诨,以至最后悲剧的情结全消了。宋辽金元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作品,如《牧羊记》歌颂苏武,《东窗记》鞭挞秦桧,还有部《宦门子弟错立身》,也涉及到民族关系,虽然讲的是家庭矛盾,但这部戏也有相当的民间情结,最后以民间艺人的获胜而结束。

《荆钗记》也是一出状元的情感戏,讲的是宋代王十朋的故事,人是真人也是状元,但故事是假的。以一枚荆钗为线索,将王十朋和钱玉莲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圆满。《白兔记》讲的是后汉皇帝刘知远在发迹之前,和结发妻子李三娘、与知己岳绣英之间的故事。整出戏对原配李三娘最为同情,而对刘知远则有一定的原则性批判。这出戏最大的毛病就是有过多的“天人感应”,祥瑞征兆。《拜月记》在南戏中艺术成就较高,讲的是穷书生蒋世隆和贵族女王瑞兰在乱世结识相爱,后来王瑞兰恢复了她贵族的身份,却被父亲强迫夫妻分离,但她坚决拒绝了父亲要她再嫁的要求,等到蒋世隆考中状元后,夫妻得到了团圆。这出戏不是那种“才子佳人”的老套,而是将王瑞兰和蒋世隆的感情放在战争的背景下,由生活的磨炼而产生牢不可破的感情,这样它的生活气息就显得浓厚和真实。《杀狗记》讲的是兄弟有隙,过错在被人挑拨离间的哥哥,而嫂子通过杀狗来教育哥哥。这出戏由于过于家庭化,因此对白多取俗俚,而且比较注重表演,使得它有一定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