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剧本的作用和价值

(2007-12-16 12:36:59)
标签:

影评/乐评

 

电影剧本这个词,在各国电影字幕中,有一定的表达差异。在中国,被称为“编剧”,在日本被称为“脚本”,在好莱坞被称为“screenplay”。它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编写电影剧本的人,有的侧重于文本本身。

拍电影为什么需要剧本?这是因为电影在用摄像机记录影像的时候,它和我们用摄像机拍个生日派对不同,和游客在街头拍突发事件不同,和侦察员当卧底偷拍不同。后者使摄像机体现了“眼睛”的作用,即忠实地记录它所能够看到的一切,而我们在电影院的电影,不是要求摄像机据有“眼睛”的功能,显然远远超过了这一要求,它还据有“大脑”的思维,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的“大脑”思维,最后通过“摄影”的手段为观众记录下来。电影本身所据有的这种艺术特点、还有思想深度、对社会的关注和理解等,汇聚在一起,先形成了一个由文字承载的脚本、剧本,最后由导演、演员、摄影师、美工师、音响、化妆等综合,才能成为观众需要的完全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剧本是最根本的。

先打个比方,当贝多芬的音乐呈现给听众的时候,它经过了作曲家的最先创作,然后还有乐队的演奏,其中包括指挥、小提琴手、钢琴师、各种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等的协力,不过,最根本的最初的还是贝多芬的乐谱,离开了这个,其他都是空谈。

也正是因为电影剧本是最先出现的,在我看来,这编剧的工作很难说是电影圈子里面的人。在编剧之前,还有个原著。这个原著肯定不是了。这个最初的本子肯定不据有“电影思维”,所以才需要下一个环节“改编”来完成。比如我们拍历史题材——《西游记》、《红楼梦》,原著的时代根本没有电影,只有经过后来的改编才能形成可用的电影剧本。古代是如此,近现代也存在这样的事情。例如鲁迅的作品也被搬上银幕,《阿Q正传》、《药》、《伤逝》、《祝福》等,我们现在读鲁迅的原著,几乎无法感觉到其中有“电影思维”或者“电影语言”,相反,如果我是一个电影人,我会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很难拍,事实上在他的那个时代,鲁迅就不赞成把他的作品改成电影。不过,后来人们还是改了,有些改得还比较成功,这除了原著深刻的思想性外,也有赖于后来改编者的匠心独居。

但是,现在的电影圈子,包括许多观众并不重视电影剧本的作用了,或者说电影剧本所能承载的思想性、艺术性的作用在一步步地降低。现在的电影创作已经进入了“大片”的时代,我们在电影中更注重冰海沉船的磅礴、雷霆救兵中的激烈交战、满城黄金甲中的奢华,是依靠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赚取观众入场观看。小制作的电影几乎被扫荡出了电影院,这不但是电影事业的悲哀,是观众的悲哀,也是电影剧本创作上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