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

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中国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始终没有找到具体的时间。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叶已被列为贡品,诸部落首领的贡品中就有茶叶,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而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唐代陆羽《茶经》中的观点:“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而得出的结论。传说神农氏在野外用釜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入水中,使得水色微黄,入口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从此人们就开始饮用这种植物了。
也许是古人习惯将于农业、植物、药物相关的事情都附会在神农氏的身上,所以,陆羽的说法被多数人接受就不足为怪了。
饮茶之风究竟始于何时,恐怕难以找到准确的答案,但国人的饮茶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却是毋庸质疑的。现存最早的饮茶资料出现在汉代。在西汉王褒所撰的《僮约》终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荼”等记载,“荼”就是指“茶”,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有饮茶习惯,而且是待客的珍贵饮品。另外,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墓葬中也有记载饮茶的竹简,证明了西汉时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从西汉到三国时期,除巴蜀之外,茶通常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惜之品,饮茶限于王宫朝士,民间很少饮茶。茶作为四川特产,进贡朝廷,先传到长安,后逐渐传播到周围,茶也从四川沿水路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的记载,说明吴国宫廷也已经开始饮茶。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饮茶之风扩散至民间,茶已经成为家庭饮料,且饮茶的方式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旧唐书·李玉传》中提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关于饮茶的风习,在时人的一些笔记小说中有比较生动的描述,当时的不少城市里,已出现了专门卖茶的茶馆。江西的浮梁(在今天的景德镇附近),就是当时著名的茶叶集散中心之一,唐诗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而饮茶方式的改进,使饮茶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据载,在唐之前,人们将茶叶和水一起倒入锅里,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烹煮,水开后,去沫喝汤,这种方式有损茶叶的清香。到了唐代,饮茶的方式开始逐渐改变,人们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方法:先煮清水,或在清水中加少量食盐,等水半开,倒入茶叶,沸后,取水饮用。对于饮茶使用的器具,已颇有讲究,陆羽指出:茶具以瓷器为好,瓷器又以青瓷为上,其中最好是浙江产的越瓷;而煮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佳。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不仅城市,就连乡村也出现了以卖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中说:“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得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蒸点之妙,莫不早其极。”饮茶之风可见一斑。宋昊自牧《梦梁录》中更是将茶提升到了“开门七件事”的高度:“盖人家每日不可厥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到了元代,饮茶的方式又有了新的变化,唐以后,煮茶时虽不再往里加葱姜等佐料,但制作方式还是像以前一样,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入米粉之类的东西,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将茶团捣碎煎煮。从元开始,散茶逐渐取代了茶团、茶饼,人们在饮用时,就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并且还出现了泡茶,一直延续到今天。
更为有趣的是,茶竟与婚俗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以来,茶就具有爱情之树常情、婚姻之果常甜的寓意。唐宋时出现了“下茶”订婚的风俗,即男方把茶作为一种求婚的聘礼,如果女方接受了婚聘,就叫做“受茶”。《红楼梦》中,王熙风说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还不给我们家当媳妇?”指的就是这种风俗。直到现在,有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风俗。(绿浪萍踪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