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6
星期日
晴
早上7点,我们在一家小饭馆吃过早点,8点整装出发。
刚出县城30
公里左右,道路开始变的非常难行,去年修好的公路(柏油路),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凸凹不平,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更大的坑,一位陪同人员向我们介绍这种现象是“翻浆”造成的,当我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时,他犹豫着没有回答,我继续问他是不是由于偷工减料造成的时,他只是用难堪的笑回答了我的问题。
汽车在这到处是“翻浆”现象的柏油路上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驶,观察路两侧偶尔出现的小小村落,看到的情景使我们确信,这里确是一个贫困的地方,有许多老百姓仍然居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也有住砖瓦房的,据知情人介绍,居住砖房的主人不是村主任,就是有亲人在外打工或做生意。
这里是农业区,为了防止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被破坏了的植被,这个地区早已开始实现“退耕还林”,并被列为“禁牧”区,但我们却看到满山遍野一群群的牛羊在游荡。我下车向离公路较近的一位牧羊人走去。从谈话中获悉,他们也知道这里是禁牧区,可是当地政府并没有严格执行,林业等部门虽然也出来“管理”,但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后,他们就可以“合法”的放牧。我奇怪,国家早已经停止向农牧民收取任何费用,这里怎么仍在按每只羊2-3元收费呢?牧羊人也不清楚是什么费,反正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收据或票据,前几年还有张白头条,现在只要如数交钱,就可以放牧,那些“管理”人员也不再来“管理”。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
中午在一乡所在地的饭馆吃了午饭——饱子。
饭后,我和乌兰来到了乡中学。
时值暑假,校园里静悄悄的,一位老者坐在门口的传达室里看电视。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将校长的电话告诉了我们,接到我们的电话后不大一会儿,校长骑着一辆摩托车赶了过来。
从校长那里得知:该中学是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兴建的,只用了一个学期,现在搞“教育整合”,全县仅有的三所乡中学将不复存在,所有上中学的学生从下一学期全部到县里读书。对于如此举措,这位校长怎么也不能理解,花那么多钱刚刚建起的学校放着不用,让学生舍近求远去县里读书,早知道这样,当初为什么还要投资建这个学校呢?把这些钱用于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多好!是啊,对于校长的疑惑我们也不解。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该县所有的自然村、行政村的学校全部被撤消,就连那些由扶贫单位投资建设的“希望学校”也未能幸免。现在,每乡只有一所小学,从5岁的幼儿就必须开始住宿求学,昔日那种出家门就进学堂的便利求学之路将成为历史。据说,国家有这样的规定,农村学校每有一名住宿生,国家每月补贴60元。有人怀疑,是不是正是国家的这条优蕙政策才造成了如此局面?
下午5点多钟,好像商量好似的,所有人都出现程度不同的拉肚子现象,还有人伴有呕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