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cdn.sohu.com/20060816/Img244816575.jpg
当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媒体、开发商、消费者、学者、政府等等都发出了不同的呼声。在一片呼声当中有的人淡定,有的却慌张了,有的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整个社会被上涨的价格冲击的一片浮躁。媒体在其中唯恐社会不乱,因为在混乱中才会有新闻可以挖掘。其他人则由于自己的利益与相关利益在欢呼着。
从2003年到现在,政府一直在打者宏观调控的旗号在房地产这个行业中“指手画脚”一些官员也因为拿着这一把双刃剑而让自己落马。各种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管理条例一直在让房地产行业动荡。效果则不明显,各地房价一路走高,个别地方房价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政府还是在不遗余力的努力。
宏观调控政策涉及金融、土地、工程等等多个方面。但是我发现这些政策有一些确实在短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却让房价一路高涨。房价就好像股市,一些政策的变动很容易激发购买市场的积极性。例如一个限制别墅用地的规定让中国的别墅开发商可以大胆的涨价,那些希望买别墅的人也纷纷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购买。这些也同样给予别墅市场一个投资的“利好”机会。就这样,在强大的购买力面前,开发商涨价是多么的名正言顺,反而不涨价对不起购买别墅的人。
控制土地供应,让太多的小开发商纷纷倒下,中型与大型的开发商开始进行并购扩张,最后导致市场上面就剩下那么几个开发商,资源配比比例更加倾向于这些大的开发商,反而政府的砝码更少了。当一个行业进入垄断阶段的时候,控制权就不由市场决定。最后房价还是不断的上涨。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花样式”的调控手段让平静的消费者“湖面”大浪滚滚,躁动起来。强大的消费需求再加上紧缺的开发资源让开发商不得不涨价。
其实,房价的上涨除了开发商获利之外,获利最大的也就剩下政府了。政府与开发商一直都在上双簧。最终让那些消费者成为冤大头。
最近又有人建议取消预售制度。这个又是政府新的“花样”了。房子只有等到现房才可以销售,于是者什么,并不是房价的下降,而是又有一批开发商因资金短缺而倒下。开发商队伍又开始整合。资源又开始集中,与政府抗衡的资本更加强大,最后只能让政府无奈。
房子都做好了,你再买还向便宜价给你?不可能,因为来发商在房子做好之前已经向银行支付了大量的利息。如果预售,这些利息就会很少。开发商少了,房子供应就会少了,在供小于求的经济状态下,价格必然上涨。
这这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之所以越调越乱,房价越调越高,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政府调控操之过急,还没有等待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产生效果的时候,政府已经在一片的喊涨声中躁动,酝酿自己的调控措施,希望给广大消费者一个交代。就这样才让政府落到了这步尴尬境地。
土地适当供应,可以迅速增加房地产开发量,从而能够迅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选择余地会更大,也就不会着急的买,开发商奢侈的卖了。这个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逻辑。但是政府却要收紧土地供应,打破市场的正常链条,首先是房产供应紧缩,接着是消费者躁动,基于购买,最终造成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必然带来投资或投机。所以政府在不适当的时机选择了不适当的调控。可能在调控当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并非长远机制。
政府限制户型,其实对于不同市场有不同的产品需求,应当站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产品。小户型总价小,购买者购买容易,很容易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但是政府忽视了需求的二次激发,也就是在消费者购买自己并不情愿的房子的时候对于少数比较适合的户型就会追捧。越是追捧,开发商就会想尽办法开发一些大的户型。所以也就出现了两套打通等户型结构。其实户型的缩小为房价上涨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因为总面积小了,单价高一些,总价还是可以让消费者接受的。
如果政府在这个时候不调控,会出现怎么样的市场调节呢?市场上的大户型增多,房价还在涨(可能涨幅并没有调控后高),消费者对于整个房价接受不了,开发商会自动根据市场变化放缓房价或者主动选择创新户型。
其实这一切的市场调节我觉得应当是一步一步相扣的,政府干预应当慎重慎重再慎重,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在出手。卖友必要这么频繁,这样只能越调越乱。我们应当学习香港的自由经济。政府只能是那个最关键时刻出现的“蜘蛛侠”。政府出招的频率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条件功能。很多调节机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已经让政府的政策搞得稀巴烂。
所以政府需要冷静,需要放手、需要更加大胆。应当认真思考自己最需要做到是什么。不要等到现在才用指标的方式增减廉租房。不要等到一些列挫折之后才增加土地供应。几年的调控到现在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也许经历了才知道珍惜吧!”
http://img1.qq.com/news/pics/3327/33271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