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被禁的作家和作品

(2014-03-20 13:22:43)

谈到“被禁”,许多人脑海里会闪现出“黄片儿”。其实如果被禁的只是黄片儿,那也未必是什么坏事。现实情况是,很多黄片儿没被禁,被禁的片儿并不黄。那么我们来稍稍谈下那些被禁的影视作家和作品吧。

 

昨天看了余华作品改编的一部电影,好不容易才在网上找到资源。据说这部片子至今还是禁片,与《鬼子来了》一样。但二者在豆瓣影评上排行都很靠前。

 

《活着》这部小说多年前曾试看过,但终究没看下去,那时候偏见很大,不喜欢慢节奏和过于“琐碎”的东西,但看了电影,很想抽空再仔细读读原著,因为据说几个关键情节在电影里都做了弱化,原著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其实很多小说都是“琐碎”而绵长的,但也许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真实反射现实,这样的作品,也只有带着宁静和铅华洗尽的心态,才能完全读进去。托尔斯泰和不少日本的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和《源氏物语》),都在此列。张艺谋拍《活着》的时候,大概处在身心的巅峰,所以影片干净利落、缓急适度、轻重突出,那些演员也演得十分入戏。可是后来老张的很多片子渐渐就看不下去了。其实和八十年代一样,九十年代还是一个能产生大作的年代,毕竟一个阶段茁壮起来的因子,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阻力才能磨洗殆尽的。老张的“堕落”,不能只怪他个人,大环境居功甚伟。

 

近来热议的《无人区》令我颇感沮丧,除了造作的情节勾连,看不出来还有什么地方值得多看一眼、多生一念。这种看过既忘、只注重情节的作品,犹如一名只注重外表的女人,只能给人转瞬即逝的感官刺激,而不会像那些内里和外表都精致的佳人,能给人深入骨髓的无穷的回味和无尽的遐想。那么前者就只适合睾丸酮高涨的新时代的青少年,而不适合七八十年代生长起来的睾丸酮渐渐沉淀的中年的人们。其实我这样的中年人也是追求感官刺激的,但英美的那些风靡一时的大片儿在情节和视觉冲击上,实在是更胜一筹,已能使我完全满足,何须求其次。

 

但冯小刚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据说是仓促做成的《私人订做》,也堪称鹤立鸡群。只是这部电影稍显虎头蛇尾,后面值得发掘的主题戛然结束。但谁知到呢,为了获得发行许可,有多少导演不得不实施自我阉割。《私人订做》颇得我心的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剧本是一个很有建树的文人写的,他就是冯小刚的御用剧作家王朔。大概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另一个男人。

 

与《活着》、《白鹿原》和《鬼子来了》一样,《一九四二》也位列我心中华语大片的行列,我不倾向于用苛责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影片中的瑕疵,仅仅在目前大环境的发声限度来看,这几部影片能试图向大处、深处着眼,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用一句滥俗的话来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谈到当代电影,不得不再提自己敬佩的一位导演:贾樟柯。不管你是否看过《三峡好人》或《海上传奇》或他其他的作品,也不管你对他它的评价如何,但请你带着审视纪录片的态度来审美他的作品。他近期的新作《天注定》已经在网上提前泄露了种子,其实用“提前”是不确切的,因为这部电影能否在内地上映,目前还是未知数。其实不是未知数,它的不能上映,应该基本上是定数了吧,尤其是在昆明事件后。谓予不信,咱们拭目以待。

 

纪录片记录的当然是现实。但它未必是你的小现实、我的小现实,也未必是作者经历的现实。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哪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是现实百分之百的写照,哪怕照镜子,也有一定的扭曲变形。不过观看文学和艺术品,是大脑对作品再解码的过程,跟观者的经历、智识关系密切。所以,观影前后,如果能适当看些高水准的影评和背景知识,将对观者大有裨益。大制作往往通过聚焦有限的小人物的小现实和小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大背景,作者的意图的实现必须假借有限的文字和镜头,以及更加重要的读者的智识水准。老者想必没几个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幼者应该也无人能看懂《活着》。

 

最后,请允许我怀着愧疚的情感贴出《天注定》的一个种子:http://pan.baidu.com/s/1c0pFnpe

 

下次贾樟柯有能公映的电影,我一定掏钱到电影院去看,或买张正版碟子在家看。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被禁的作家和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