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城市空间设计》采访

标签:
北京聚散建筑蓝田建筑教育建筑学南加州大学农村文化 |
分类: 建筑/教育 |
http://s11/bmiddle/49c097a1g7e0864820cfa&690
1.
首先是“散”字是表达了当代二十年中西方高校对中国建筑及城市化研究的状态。它们用自己的视角及语言关注并解释着中国的问题,它们之间缺少交流,它们同中国建筑界也缺少交流,所以是“散”的状态。而“聚”则是产生一个暂时的重叠,以不同的观点在同一个时空上相互反射。“散”是永恒的,“聚”是暂时的,希望每次“聚”都能产生新的意义。
2.
美国每个大学都有关于中国的工作室设计课题,过去二十年里各个大学像走马灯一样到中国作各种形式的交流及交换,但这些大学之内并不相互通气,相互不知对方在干什么,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同行也不是这些美国学府从中国教到了什么,这个展览就是要打破这种闭塞的状态。二十年后才开始,晚了!
3.
说不上补救或自救,展览的目的是为了美国的高等教育真正担负起中美两国“有效交流”的任务,特别是在人文学科及艺术领域,对中国的同行认真关注中国的问题,用心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城市建筑文化的挑战,就更有世界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自我认识提高就是全球意识的提高,越是自我意识程度高,就越能迎接全世界对我们的关注,也能真正表达“中国议程”
4.
我是院长,院长的立场是反对“明星”,提倡“群星”,学生永远是“群星”,或下一代出现明星的“群星”。教育是针对人口中中端区间的努力,而教育的社会化在美国强调的不足,也没有太多的资金来运行。既然这些设计课题是国际化的,国际化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于是就有了学生作品展览的思考。
5.
学生作品比较难体现形态的逻辑,因为教学的根本在于方法论及对问题的假设的过程,或者在西方教育中立场→方法→理论的工作体系中如何界入中国的城市问题是这次展览比较有意义的内容。
6.
这个问题涉及面巨大,而文脉的问题又是个“危险区”,为何对建筑学如此强行“文脉”的问题呢?环境的质量同文脉应该一起考虑,建筑质量应该同都市生活一起考虑,文化传承应该同“生命同性”一起考虑。美国下一代建筑师要在中国有效果的本质不在于他们对中国文脉的理解,是对世界文脉的创造力思考上,中国建筑师也一样。
7.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只有两条出路:①现有城市的再造②农业都市主义。前者是将现有业已形成的城市进行全面重新思考和重建的计划,后者是如何发展具有密度的新农业生活。
8.
教育的重点在两头儿:参与到国策的研究中,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学生。
9.
教育状态是文化状态的表现,中国教育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足,只是在西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全球化之下,中国教育是否能为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并以这种进步为机会,为全人类作贡献,是中国教育要思考的,目前中国建筑教育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是如何能够重新思考城市化的进程,并以建筑为媒介为社会其他的产业及科技创造新的思考及操作的空间,目前普遍的两种批评,一个是缺少职业化水准,一种是缺少民族精神,这都不是根本的批评,前者是迎合西方的标准,后者是西方的标准,中国建筑应该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10. 有没有好的方法或途径弥补这些不足?
这是系统工程,难说如何弥补。
11. 您提出建筑教学的设置应该偏重于对未来的判断上,那么这种判断要如何来实现?
本来是困难的,社会的教育资源又是有限的,用当今的资源对未来的方案进行预测,需要建筑之外的智慧,在南加州大学我们正在实验的是一种打破传统的工程文化及工程技术界限(结构,构造,水暖电等等),用建筑的“效能”(performance)综合思考建筑空间,二来勇于介入区域性城市发展的策略,主张“都市主义”灭亡,需要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产物的概念突出,三来是利用国际化为平台,把地方习惯及做法消弱。
12. 建筑设计师要如何参与到城市化的进程中去?
成为消灭都市主义的代言人
13. 请讲讲今年您给5位建筑师去信,请大家去蓝田做房子(酒宅)背景及想法,设计(无)条件:没有业主,只有对懒日子的自主解释;没有造价,但是对价值平衡的关注;没有时限,只有两年完工的要求;没有施工单位,但有专门组织的技术工人和农民工匠;没有地域文化思考,但要就地取材。
他们还没有完全同意,我的出发点是把这一代建筑师的成就变成新都市主义的生产力!
14. 建筑形式所探索的功效性,是否为建筑与人的行为模式之间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关系?
是!但如果“功效性”能颠覆人对建筑的传统性期待,那就更能彻底揭示“功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