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去山东淄博的一所中学作报告。去时,不是没有犹豫,一是路途遥远,二是这样的场合,我很少参加。我还是喜欢守着自己的小屋,写点自己喜欢的字,看点自己喜欢的书。
到底还是去了。是经不住对沂蒙山区风景的向往。
一路的花红柳绿自不必说。从高速进入桓台,那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城,我的心就开始急剧地跳动。每一脚踩下去,都是刀耕火种,都是金戈铁马啊!两边的观景桃花,一丛一丛,似霞云铺地。这个美丽的地方!
在世纪中学做了两场报告,上午,下午。受到世纪中学师生热情的款待与欢迎。在此,深表谢意!
在桓台,去了王渔洋纪念馆。补充介绍一下,王渔洋原名王士禛,明末清初诗人。我读过他一些诗,包括使他声名鹊起的成名作《秋柳》,但我最喜欢的却是一首以“一”穿插其中的诗《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桓台有这样的人物在,桓台很幸福。
去了马踏湖。湖绕着芦苇荡,芦苇荡绕着湖。这季节,芦苇新冒出了芽,遥遥一片,点点新绿,直绿到人的心里去了。我跟陪同我的牟主任开玩笑说,我要在这里买一小房,将来到这里来养老。想想啊,有水,有芦苇,还有荷花,杨柳清拂,清风徐徐,人间仙地啊。
在来桓台前,振学得知我要到山东,就给我写邮件,极力邀请我去他们那里。他说,机会难得哦,不来沂源,我们都会感到遗憾的。其时,我对沂源一无所知。但一见这名儿就喜欢上了,仿佛有无数的水,从天而降,白哗哗地流啊流。后来,司吉军说,的确是这样的,沂源有螳螂河,有沂河,多水。
振学和司吉军起了大早,从沂源赶去桓台接我。而在沂源,早就候着一帮朋友了。两天行程,他们的悉心照顾,让我感激万分。与沂源相遇,是一场美丽。但愿我们的友谊,会像沂河的水一样,源源不断。
发片片吧:

在桓台世纪中学作报告。互动节目,学生当场提问,我当场解答。气氛热烈。

签名售书现场。
与世纪中学的老师在一起。

在桓台宾馆的房间里。
县世纪中学邀请作家丁立梅进校园开讲座
与书本为友 与作家对话
作者:杨成见 杜美丽 日期:2011-4-12
8:52:52
“在这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春天里,很高兴能和大家见面……”4月11日,县世纪中学邀请著名作家丁立梅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文学离我们有多远?”的文学创作报告会。
据了解,这场与作家对话的文学创作报告会是县世纪中学“第三届读书节”的活动之一,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跃学生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向往,扶持和发展校园小作家。
在报告会上,丁立梅结合自身创作经验,从培养经常性阅读习惯、善于阅读、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如何提炼文学主题等内容,以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并告诉同学们要勤于写作,养成坚持记日记的习惯。
在报告会结束后的交流时间里,“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作家”、“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访谈一开始,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一个个在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我写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就是我教学过程中一名学习成绩不好,但在泥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我的启示,让我明白并提炼出了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你有信心、有耐心、有希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主题,进而写出来的。”丁立梅回答说,这就说明文学其实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并勤于写作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丁立梅的精彩解答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作家们似乎都离我们很遥远,可是通过这次访谈,我感觉作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其实作家之梦并不遥远。”很多同学纷纷表示。
县世纪中学校长马成立告诉记者,学校里有很多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为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举办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并邀请知名作家来讲课,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成见 杜美丽)
用音乐煮出的文字更有味道
作者:杨成见 马静 杜美丽 日期:2011-4-14 8:45:30
人物档案:丁立梅,笔名梅子,紫色梅子。江苏东台人。职业:教师。专栏作家。喜欢用音乐煮文字。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丁立梅的文字中,我们总是感到生活的从容与淡定,平和与温暖。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她笔下汇成一股股暖流,流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一阵阵香气散发出来,蜂蝶也来了,美丽地舞着,使我们感受到平凡的生活中那些诗意的美。
采访丁立梅是在一个初春的上午,阳光明媚。丁立梅说,她能感受到春天阳光的味道是香甜的。就是这样一个精致优雅的苏北才女,在教学之余用自己的文字温暖着世人的心田。
江苏东台是美丽的爱情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发源地,文化气息浓郁。出生于斯并长于斯的丁立梅从小就喜爱文学。童年时家庭贫困,为了从小学班主任家里借到自己喜欢的书,经常一个人走6里多地的夜路。现在谈起这一切,丁立梅没有感觉到丝毫的苦涩,她说,读书让她明白了真、善、美,并为今天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说起写作,自然绕不开丁立梅的工作。尽管先后出版了《且听风吟》、《忽然花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尘世里的初相见》、《诗经里的那些情事》、《爱,永远不会消失》、《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阳光人生心灵故事》、《等待绽放》、《瓶子里的春天》等多部作品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对于教师和文学,她说:“教书育人,桃李天下,是我喜欢的。以文悦人,墨香处处,也是我所喜欢的。校园是我的世外桃源。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使我的写作更趋干净、明亮与温暖。”
由于白天要忙于为学生上课、备课,丁立梅的写作时间大部分是在凌晨12点至2点,而且她喜欢边听音乐,边写作。丁立梅说:“我偏爱节奏舒缓的音乐,伴奏乐器最好是胡琴或箫,古筝和笛子也不错。我以为,用音乐煮出的文字,才更有味道。”也许正是因为音乐“煮”出的缘故,让她的文字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她曾这样写到:“居住的房,在一条小巷背后,有细砖铺成的甬道。甬道两边,很随意地长着一些花草,有凤仙花、鸡冠花、一串红,还有扁豆花。花开好的时候,我穿过甬道回家,衣袖上,息满花的芬芳。花蕊轻盈,像女孩子的眉睫,轻轻张开,一个世界的好,便尽收眼底。”
对于文学,丁立梅认为最大的力量就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教会人如何去爱,她希望自己的文字是阳光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给人真切的安抚与慰藉。她说,曾经有一名离家出走的孩子看了自己的《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后明白了父母对他的爱,最终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这让她感到非常幸福。丁立梅说,她最向往的是,当自己老了的时候,正在太阳底下眯着眼打盹时,突然跑来一陌生人,问自己,这儿住着一个叫丁立梅的老太太吗?她的文字,温暖了我几十年呀。
丁立梅一直坚持写作源于自然。她为记者打了个比方:“画家看见美好的东西,就会有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的冲动,我就是这样,喜欢把自己看到的真善美用笔记录下来,给人以温暖。”在《小扇轻摇的时光》里她这样写道,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执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扑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丁立梅酷爱《诗经》,她曾完整地手抄过全本。她还常不可遏制地陷入冥想,自己就是她们中的一个。是去水边采荇菜的女子,有着绿色的手臂,绿色的腰肢。是采桑的女子,布衣荆钗,远远望见那人来了,耳热心跳的。是在沟边采葛的女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相思无限长。是把家里的鸡鸭牛羊养得壮壮的女子,守着门楣,洗手做羹汤,只盼良人能早归……正是这种凝在血液里的热爱,让她写出了《诗经里的那些情事》。
有人说丁立梅的文字像三毛,也有的说像张爱玲,还有的说她不食人间烟火,对于这些评论,丁立梅都是一笑而过,她说:“我就是我自己,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有一个人读我的作品,我的写作就有意义。”
作为一名女作家,丁立梅也是一名母亲。去年夏天,她的儿子参加高考,作为一名陪考家长,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等待绽放——一位高考母亲的陪考日记》。丁立梅说:“孩子看完后泪流满面,他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最终,丁立梅的儿子在高考中取得了学校文科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但丁立梅说,自己并不看重这些。她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让他自己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一直以写散文见长的丁立梅最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她把视角放在了一名历经坎坷的女人身上。“我希望能把它创作好,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希望它能成为史诗性的著作。”丁立梅说。
(杨成见 马静 杜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