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Q1
夜蚊子:因工作关系不能实时提问,与往常一样,我还是把我的问题先提出来。丁编辑您好!真是太高兴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您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两年就过去了。2011年的时候,您在编读直通车里发的帖子太令人难忘了。从您的帖子中,我们知道您是个爱故事,会讲故事的编辑,今天,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也很想听听丁编辑的故事。如果这个请求令您为难,那么请您忽略它吧。
丁娴瑶:我一直有一种神奇的直觉,就是蚊子的提问,必答!其实并不是我偏心眼儿,真的!
话要从哪儿说起呢……追本溯源……
听说在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为了给我取名字,吵了好几个回合。奶奶主张名字要别致,女孩子家的名字就该秀气、婉约,最好一笔一划里都透着温柔;爷爷则讲究简单利落,让人一见名字就知道是个明白人。从我爸爸、叔叔、姑姑的名字里,我就晓得,前几次奶奶都从了爷爷。轮到我的名字,爷爷可再也敌不过奶奶了,所以我才有了现在的名字。这是奶奶给我的礼物和一生的祝福。
但爷爷给我留的那个名字,我也很喜欢。从小到大,他都一直那么叫我——人人,人人……
爷爷说,要是当年“取名字之战”他胜利了,我就该叫,丁人。
爷爷说,你的姓已经从了我们“丁”家;你的名便可以从你母亲的姓氏里取。你母亲姓“秦”,“人”字是“秦”的主心骨嘛……
呵呵,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解释。
所以,蚊子的提问我一定得答。为什么?因为蚊子喜欢“丁人”啊,我们是有关系的:P
蚊子,你“讨要”的故事,我今天耍赖了,算我欠着的。以后一定有机会,我们奶茶配着爆米花,偷点闲来慢慢聊~拉钩呗?
Q2
金币儿:这期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宝刀的诞生》,该篇的日文原版已经被人译过了,几年前就有译文了,叫《锻刀记》,如下:
http://www.ribenshi.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0只不过这篇写的文字和《故事会》上的不同,小说版本是三年才成刀,主人公也没死,译文文字优美,写了景色等等;《故事会》上这篇是故事化语言,是百日成刀,而且结局变了,主人公死了,还很惨烈。小说译本是在前的,网上很早就有了,现在也能看到;故事会的版本译本改动不少。请问美女编辑对这样的改动译文和改动效果对比有什么样的看法意见?
丁娴瑶:“外国文学故事鉴赏”这个栏目一直深受读者们的喜欢,名家名作在故事框架、核心情节上自有其成熟的地方。编辑为了与故事读者们分享这些精彩的作品,需要把原本是小说体裁的作品“故事化”,但原则上对情节的改动并不会很大。《宝刀的诞生》这个作品,作者本身也是个编译工作者,不过这次,他对这个作品的改编工作做得更多,在情节上有所丰富。在不伤及原作“主心骨”的前提下,改编后的作品从语言的讲述性、情节的张力和紧凑度等方面来看,我认为更像故事,也足见作者为体恤故事读者们的阅读习惯而做的努力。
Q3
动画制作珠姐姐:请问漫画投稿怎么操作呀?
丁娴瑶:我们的故事漫画大赛正在进行中,现征集各种故事漫画——微型漫画(包括单幅幽默漫画、四格\多格漫画);短篇漫画(16-80页);长篇漫画(80页以上),以及各类漫画脚本。参赛者不限年龄,不限题材,黑白彩稿均可,电子稿件可传至gshmanhua@126.com,手绘稿可扫描发送,也可邮至“上海市绍兴路74号”,邮编200020,信封注明“漫画大赛”。征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详情请关注“故事中国网”(www.storychina.cn),稿酬从优,奖品丰厚,小伙伴们快拿起你的画笔吧!
Q4
女王的夜光杯:丁编辑您好!红版和绿版不在同一办公室,审稿的时候您们彼此会交流吗?还有还有,就是编辑们审稿的时候会出现激烈讨论的场面吗?我的意思是:会为某些稿件争论得面红耳赤吗?
丁娴瑶:因为工作流程等关系,红版和绿版一起讨论同一个稿子的机会比较少。但每期责任编辑定下当期的拟用稿后,开展一次由编辑部领导、外聘故事专家以及其他编辑等参与的作品研论会,则是“必须必”的事。研讨会是紧张而刺激的,紧张的是心系每篇作品的当期责编;刺激,就是与会者都能针对每篇作品各抒己见、出谋划策,甚至有时为了完善一个点子而开展头脑风暴。印象中,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多见,但聊起故事来兴奋得“面色红润”、“酣畅淋漓”倒是常有的事儿。
Q5
赵景亮:本期的情感故事《六只虾》反映咱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看起来很真实。希望多多刊登这类大众题材。
丁娴瑶:谢谢您喜欢这个故事,也替作者高兴。其实,很多次和作者们沟通交流时,时常听见作者们叹苦经,大致内容便是:《故事会》编辑们要我们取材生活,可生活无非就是那个样子,你们要的“新、奇、巧”,我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挖也挖不到。我也常和作者们一起反思,为什么令人有惊喜的题材都发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没错,故事万万千,能挖掘的题材“大范围”早已被掘出了底,要写一个新故事总也走不出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那么还能新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不可以是新的视角和观点?同样写“爱”,耳边蜜语是爱,切齿捶打也是爱,而相见冷无言、转角处却回眸千遍……谁说不是爱进骨子里了呢。生活也许并不像电视里说的那样一天一个样,但生活一定在以优雅的速度产生新的变化,并且悄悄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新意有限的题材,我们可以用新眼光去看待,寻找新的切入点,触碰新的、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写婆媳情感,今天作者选用了“六只虾”为切入点,那么下一次,你们会怎么写呢?
Q6
妩童:您好故事会编辑部在北京吗?一共有多少个编辑啊,是人手不够吗,为什么感觉内容不够丰富,至少没有小时候那么丰富了。不过也有可能是现在太多丰富的东西了吧?
丁娴瑶:咳咳,地球人和外星人都晓得的,《故事会》编辑部在上海哦!编辑部有8位责任编辑,负责全年24期期刊,我们的工作确实紧张而忙碌。每年书展,编辑们会“潜伏”在书展柜台,与读者们“悄悄”面对面。那会儿,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哇,《故事会》哎!我小时候的最爱!它还在啊!”每当这时,我总忍不住想上前吆喝道:“它在,它在,它一直好好的呢!”《故事会》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此时此刻,我们还在努力让它陪着大家记录更多更美好的当下。无论是从故事题材、情节,还是从栏目形式、封面样式上,甚至到结合数字出版等方面,我们都会力求创新,以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特点。当然,我们还没有做到完美,还留有很多遗憾,还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所幸,编辑部的全体人员从来都没放弃努力过,没有抱过一丝“得过且过”的态度。我们特别感谢千千万万可爱的读者们,给我们鼓励、给我们支持,甚至感谢你们像嗔怪自己的孩子那样指出我们的不足。因为爱故事,才会坚守在这里;因为被期待着,所以绝不辜负。
夜蚊子:因工作关系不能实时提问,与往常一样,我还是把我的问题先提出来。丁编辑您好!真是太高兴了,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您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两年就过去了。2011年的时候,您在编读直通车里发的帖子太令人难忘了。从您的帖子中,我们知道您是个爱故事,会讲故事的编辑,今天,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也很想听听丁编辑的故事。如果这个请求令您为难,那么请您忽略它吧。
丁娴瑶:我一直有一种神奇的直觉,就是蚊子的提问,必答!其实并不是我偏心眼儿,真的!
话要从哪儿说起呢……追本溯源……
听说在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奶奶为了给我取名字,吵了好几个回合。奶奶主张名字要别致,女孩子家的名字就该秀气、婉约,最好一笔一划里都透着温柔;爷爷则讲究简单利落,让人一见名字就知道是个明白人。从我爸爸、叔叔、姑姑的名字里,我就晓得,前几次奶奶都从了爷爷。轮到我的名字,爷爷可再也敌不过奶奶了,所以我才有了现在的名字。这是奶奶给我的礼物和一生的祝福。
但爷爷给我留的那个名字,我也很喜欢。从小到大,他都一直那么叫我——人人,人人……
爷爷说,要是当年“取名字之战”他胜利了,我就该叫,丁人。
爷爷说,你的姓已经从了我们“丁”家;你的名便可以从你母亲的姓氏里取。你母亲姓“秦”,“人”字是“秦”的主心骨嘛……
呵呵,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解释。
所以,蚊子的提问我一定得答。为什么?因为蚊子喜欢“丁人”啊,我们是有关系的
蚊子,你“讨要”的故事,我今天耍赖了,算我欠着的。以后一定有机会,我们奶茶配着爆米花,偷点闲来慢慢聊~
Q2
金币儿:这期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宝刀的诞生》,该篇的日文原版已经被人译过了,几年前就有译文了,叫《锻刀记》,如下:
http://www.ribenshi.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0
丁娴瑶:“外国文学故事鉴赏”这个栏目一直深受读者们的喜欢,名家名作在故事框架、核心情节上自有其成熟的地方。编辑为了与故事读者们分享这些精彩的作品,需要把原本是小说体裁的作品“故事化”,但原则上对情节的改动并不会很大。《宝刀的诞生》这个作品,作者本身也是个编译工作者,不过这次,他对这个作品的改编工作做得更多,在情节上有所丰富。在不伤及原作“主心骨”的前提下,改编后的作品从语言的讲述性、情节的张力和紧凑度等方面来看,我认为更像故事,也足见作者为体恤故事读者们的阅读习惯而做的努力。
Q3
动画制作珠姐姐:请问漫画投稿怎么操作呀?
丁娴瑶:我们的故事漫画大赛正在进行中,现征集各种故事漫画——微型漫画(包括单幅幽默漫画、四格\多格漫画);短篇漫画(16-80页);长篇漫画(80页以上),以及各类漫画脚本。参赛者不限年龄,不限题材,黑白彩稿均可,电子稿件可传至gshmanhua@126.com,手绘稿可扫描发送,也可邮至“上海市绍兴路74号”,邮编200020,信封注明“漫画大赛”。征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详情请关注“故事中国网”(
Q4
女王的夜光杯:丁编辑您好!红版和绿版不在同一办公室,审稿的时候您们彼此会交流吗?还有还有,就是编辑们审稿的时候会出现激烈讨论的场面吗?我的意思是:会为某些稿件争论得面红耳赤吗?
丁娴瑶:因为工作流程等关系,红版和绿版一起讨论同一个稿子的机会比较少。但每期责任编辑定下当期的拟用稿后,开展一次由编辑部领导、外聘故事专家以及其他编辑等参与的作品研论会,则是“必须必”的事。研讨会是紧张而刺激的,紧张的是心系每篇作品的当期责编;刺激,就是与会者都能针对每篇作品各抒己见、出谋划策,甚至有时为了完善一个点子而开展头脑风暴。印象中,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多见,但聊起故事来兴奋得“面色红润”、“酣畅淋漓”倒是常有的事儿。
Q5
赵景亮:本期的情感故事《六只虾》反映咱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看起来很真实。希望多多刊登这类大众题材。
丁娴瑶:谢谢您喜欢这个故事,也替作者高兴。其实,很多次和作者们沟通交流时,时常听见作者们叹苦经,大致内容便是:《故事会》编辑们要我们取材生活,可生活无非就是那个样子,你们要的“新、奇、巧”,我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挖也挖不到。我也常和作者们一起反思,为什么令人有惊喜的题材都发生在别人的故事里?没错,故事万万千,能挖掘的题材“大范围”早已被掘出了底,要写一个新故事总也走不出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那么还能新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不可以是新的视角和观点?同样写“爱”,耳边蜜语是爱,切齿捶打也是爱,而相见冷无言、转角处却回眸千遍……谁说不是爱进骨子里了呢。生活也许并不像电视里说的那样一天一个样,但生活一定在以优雅的速度产生新的变化,并且悄悄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新意有限的题材,我们可以用新眼光去看待,寻找新的切入点,触碰新的、曾经被忽略的细节。写婆媳情感,今天作者选用了“六只虾”为切入点,那么下一次,你们会怎么写呢?
Q6
妩童:您好故事会编辑部在北京吗?一共有多少个编辑啊,是人手不够吗,为什么感觉内容不够丰富,至少没有小时候那么丰富了。不过也有可能是现在太多丰富的东西了吧?
丁娴瑶:咳咳,地球人和外星人都晓得的,《故事会》编辑部在上海哦!编辑部有8位责任编辑,负责全年24期期刊,我们的工作确实紧张而忙碌。每年书展,编辑们会“潜伏”在书展柜台,与读者们“悄悄”面对面。那会儿,总能听到这样的感慨:“哇,《故事会》哎!我小时候的最爱!它还在啊!”每当这时,我总忍不住想上前吆喝道:“它在,它在,它一直好好的呢!”《故事会》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而此时此刻,我们还在努力让它陪着大家记录更多更美好的当下。无论是从故事题材、情节,还是从栏目形式、封面样式上,甚至到结合数字出版等方面,我们都会力求创新,以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特点。当然,我们还没有做到完美,还留有很多遗憾,还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所幸,编辑部的全体人员从来都没放弃努力过,没有抱过一丝“得过且过”的态度。我们特别感谢千千万万可爱的读者们,给我们鼓励、给我们支持,甚至感谢你们像嗔怪自己的孩子那样指出我们的不足。因为爱故事,才会坚守在这里;因为被期待着,所以绝不辜负。
前一篇:#故事会编辑微访谈# 黄美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