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的故事好看些——编辑手记

(2011-07-26 10:49:09)
标签:

徐太公

绍兴府

故事会

梅西的球迷

回家过节

杂谈

   作者: 姚自豪   《故事会》2011年8月上  
    对《故事会》,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意见,一是褒,“你知道我为什么买你们的刊物吗?每期《故事会》,其实我只看笑话部分,看了后每次在酒席上讲几个,那些朋友、客户听后全乐呵呵的,我觉得这就够了,花三块钱,值了”;二是贬,批评故事编得不好看,说来说去就这么一些事情。
    其实,花三块钱光看笑话就觉得值了,这对《故事会》的要求未免太宽松了;而一味认为现在的故事编得越来越不好看,这样的指责无疑过于苛刻,然而,不管怎么说,把我们的故事编得好看些,这应该是每一个作者的努力方向,也是每一个编辑的工作目标,包括我,包括这一期。
    这一期中,拙意以为《梅西的球迷》还是比较好看的,这故事写了两个球迷,为了各自的偶像而发生争执,作者没有让这种争执简单化、平面化,而是逐步深入、激化,并使之达到高潮——善于“抬杠”的“我”从此变成了“和事佬”,并由此引出了一个人生的命题:“生命只在呼吸间,短暂而又脆弱,我们互相疼惜都来不及,怎么还忍心用抬杠来伤害对方?”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觉得还比较好看,题材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早上获悉了日本女足在全场极其被动的情况下最终获取世界杯冠军的消息,不由使我这个并非是球迷的普通民众想起了令无数国人揪心的“中国足球”,《梅西的球迷》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具有题材优势的。
    读者在题材问题上对我们的故事批评颇多,曾经有一个读者情绪激动地在“故事中国网”的论坛上说——“能不能不发表那么多情节大同小异的作品,例如:乡下穷老汉进城见到了在城里已经买房买车的奢侈儿子,山村教师帮家里有重病病人的学生、最后一起泪流满面,看了几年都是这些东西……”读者的意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善良的苹果》好看在感情戏上:矿工老李遇难后留下的安全帽上写着“我欠建国50000元”,老李的老婆在第一时间偷偷擦去了“我欠”两字,如此一来,情况就倒过来了,变成了建国反欠老李家的钱,于是,建国的儿子小光因为钱的问题一只眼睛得不到医治,而老李的女儿杏儿又深爱着和自己青梅竹马的小光,老李的老婆不愿因为当初自己在安全帽上动了手脚而出于悔罪心理让女儿嫁给小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事理中情感的纠葛达到了高潮,戏份显得十分充足,自然,故事也就好看了。
    至于《回家过节》,则是因为细节的好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故事的质量。乡村老汉吴满仓的儿子要开着一辆漂亮的小车回村过节了,怎么才能让乡亲们知道这事而达到露脸、显摆的目的呢?吴满仓作出了惊人之举:一大早拿了把锄头,来到了村头的土路上,挖了个坑。一会儿儿子的车来了,一不小心,轮子陷在坑里,于是吴满仓又是按喇叭,又是大叫,让乡亲们出来帮忙推车……
    这样的细节,充满着生活气息和戏剧成分,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概括。我看了作者的“创作谈”,文章中没有高深的理论(“故事”创作原本就并不存在类似于象牙塔结构机理的高深莫测的理论),通篇谈的只有两个字:生活。生活何其重要啊,像《回家过节》中这样一种高质量的细节惟有“生活”这片沃土才能滋育。
    核心情节是一篇故事是否好看的决定性因素,在民间故事《天下第一家》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情节:九十五岁高龄的徐太公来到绍兴府进见知府,一路上徐家几十户豢养的九十九条狗一齐跟着进城。到了知府衙门,知府赏给每条狗一个馒头,但一点数,多了一个馒头,原来徐太公养的一条跛足老狗还没赶到。徐太公说,我那条狗没到,其他九十八条狗是绝对不会抢先吃馒头的。旁人不信,但走去一看,果然,那些狗全规规矩矩地待着,对着馒头,没咬一口。这个情节,新鲜而奇巧,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故事。另一篇“传闻逸事”《明争暗斗》中也有比较精彩的核心情节,即:劳公公为了让老驴每天准时来到陈妃的寝宫,竟代替小驴吮吸老驴的奶水,这个情节十分精准地描摹了劳公公的性格,并生动地表现了宫廷斗争的尖锐和严酷。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要想让故事好看,首先要使故事真实,一个作品一旦失真,作者纵然再挖空心思、妙笔生花,也是无法让读者接受的,更不要说使其感染了。从这一意义上说,《城里的儿子》也不失为一篇值得肯定的作品。这个故事没有过于复杂、曲折的情节,但是生活气息浓重,真实感很强。有人在读了这篇故事后说,与其读一些貌似奇巧、实为胡编乱造的故事,还不如读几篇这样的作品。当然,“故事”的情节毕竟是要曲折一点、奇巧一点、复杂一点的,过于写实、过于平实地反映生活也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掌握好两者的关系和分寸。
    在一个故事的题材、立意、情节(细节)、人物、结构、线索、悬念、语言等诸元素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元素都达到很高质量而使作品的整体质量趋于顶级状态,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较多的元素得到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是情节文学,我们应该在情节的质量上花更大的气力。
    如何使我们的故事好看些,这应该引起作者和编者的长期关注并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