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故事天天有,创作年年谈。这个月,“第十五期故事创作研讨班”刚刚结束,很高兴与许多新作者见上了面,面对面聊上了故事创作,也交流了一些平时没有机会交流的困惑。每一次笔会之后,且不说作者们都会有不少心得,其实作为编辑的我,也会有所启发。
比如,新作者往往会觉得,制约他们创作发展的是故事技巧、是对故事这种文体的理解。在最初阶段,这的确是一个难关,但是,技巧终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要假以时日,笔耕不辍,终究能有所突破。至于故事理论,其实说到底就是“好看”两字,没什么玄乎的。总之,我个人的体会,故事理论和技巧以实用为本,路数有限得很。
不过,在冲破第一关之后,作者很快会迎来第二道关口,就是如何获得好的故事点子,这包含两个问题:一是素材,二是构思。好的点子,当然要靠自己获得,但如何获得,借此机会谈一些浅见。
一、个人觉得,故事点子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原始素材本身就是个故事。比如我们过去发过一个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故事,故事写一个火车站务员在站台上看见有个农民工拖家带口地挤火车,但老婆、孩子、行李他都放着不管,只是紧紧抱着手里的一个塑料桶。结果,人是挤上去了,桶却从车里掉了下来,这时火车已经开了,没想到这一家人竟从车上跳了下来,去捡那只桶……原来,那桶的底部是包工头随手写在上面的一份工资欠条!这个故事,就是作者出差时看到的一件真人真事,稍作加工,写成故事,至于故事技巧,只是对这个素材的包装而已。
第二个途径就是像本期中的《贵客来访》那样,素材本身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却触动了作者的心思,使他发现了一般人没有发现的价值。这个点子,绝大部分是源于作者的精心构思,原始素材只是起到了催化作用。所以,我建议有志于故事创作的朋友们,平时要戴着故事这副有色眼镜去观察生活(就像摄影爱好者用单反相机这副眼镜去观察生活一样),留心身边发生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要养成一种像孩子那样的好奇心。一旦发现可能会有价值的素材,最好及时记下来。生活是丰富的,一方面,这样做一段时间之后,我相信你手头一定会积累起相当厚实的素材;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心智训练,会使你的内心更加成熟,思想更加深邃,对生活的理解更加独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平平无奇的琐事会在你眼中“聚焦”,放出异彩。在需要调动你的生活沉淀的时候,它们就能喷薄而出。不少大作家之所以能多产,其实不是得益于天赋,而是得益于素材积累和生活观察上的勤奋。
我个人认为,对作者来说,从素材中找点子——也就是构思的能力,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新奇的素材在有限的空间之内也不可能无限存在,即便是辽阔的海滩边也不过是些黄沙和贝壳罢了;但是在好奇的孩子看来,每一片贝壳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片贝壳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想这就是故事灵感的奥秘。
二、说得具体一点,如何去安排结构、构思情节呢?如何让故事出“戏”出彩呢?实际上,这没有一定之法,原则就是要让故事好看、好读。好读是写作技巧,这里就不详述了,关键是,什么样的故事才好看?这里我想纠正一个误解。许多作者认为,故事的奇特性在于情节本身的离奇,因此挖空心思去找许多离奇的事,去编许多离奇的情节。这方法是偏门,能用一时,不能用一世,故事虽然是通俗文学,但好故事也是有品位和格调的,“猎奇”故事无法真正让人在阅读时投入感情。那么,故事“新”、“奇”、“巧”、“趣”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呢?
有一位小说家说过一句话:小说是人性的实验室。其实,由于故事所具备的诸如新奇性、戏剧性、口传性等特点,它比小说更应该成为这座“人性的实验室”。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们读着那些明知不可能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却那么津津有味?简单来说,故事有它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人性。人性是上帝的作品,我们只是给他/她一个环境,为他/她制造障碍和麻烦,看看他/她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看看他/她在一个假定性的时空里面,究竟会如何发展。就像本期中《贵客来访》、《推童车的男人》、《别小看医托儿》等都属于这种构思精巧、但不同于一般生活逻辑的作品。《这只八哥不简单》表面上看是说“鸟性”,其实还是在折射人性。
可以这么说:1.故事的情节结构取决于作者所理解的人性逻辑,你如何理解人性,故事就会具有什么样的情节结构。2.要对人性有所质疑,才会对人性有所认同,这个过程通常也是故事发生的过程。3.构思是逆向思维,你得把人物所处的环境推向极致,物极必反,在非常的环境中,人性就会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光彩。其实,让你触动的素材中往往也蕴含着人性的反常之处。4.在许多故事中,人物总有愿望,在人物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多给他设置障碍,有了障碍就有了悬念和高潮,当然也就有了戏剧性的情节。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这篇东西只是将我个人在编辑故事、在交流中的一些体会用小工具条的形式列了出来,没什么体系可言,只盼或许其中某一点能给你启发。这些小工具条无非是想说明一点,好的故事作者需要同时具备两种思维——既是一个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天真好奇;又是一个老练的炼金术士,对于世间万象总能保持冷静与理智,对于事物如何变化总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作者:
李天然
期数:2011年7月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