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全民收藏”——写在《古玩街秘藏》上市时(作者:姚自豪)

(2011-04-18 12:11: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故事中国网精华
    八十年代初期写了《特殊身份的警官》,而后,二十多年里,除了涉及业务的文字外,我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主要是忙,没时间在可以不花时间的空间里舞文弄墨。
    2002年开始爱好古董瓷器,渐渐接触了全国各地众多的藏友,其中有收藏家、古玩店铺老板和一线摊贩,并通过雅昌、藏龙等古玩收藏网,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搜集、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素材,然而至此,我依然没有打算写什么,直到那一天听说了一件令人心酸的真实事情后,我终于萌生了要写一部小说的念头。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辛勤工作了几乎一辈子的工程师,尽毕生之积蓄,收藏了一屋子的古董瓷器,件件堪称“国宝”。老人很得意,他将所有藏品编制成册,并自诩可和故宫相媲美。某日,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庭,女儿在医院查出了白血病,急需大笔款项医治。老人心中不慌:我有这么多的珍宝,随意拿出一件就可卖个几百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老人拿着几件藏品到了好几家文物商店、拍卖行,却没有一处愿意收买,答案很简单:赝品。
    老人疯了。
    现在的群众运动式的所谓“收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伪收藏”。
    我始终认为,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传承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品鉴赏、流通行为,它需要很高的思想文化素养的滋育以及一定经济力量的支撑,并非是人人都能为之的。而现在大量的收藏者,其实是处于极为低层次、低级别的状态,比方说吧,一个清三代的彩瓷瓶,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远远高于宋代五大名窑,这正常吗?民国时期,处于收藏主流品种的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宋代五大名窑,而不是艳俗之气浓郁的清代瓷器,当然,明清瓷器的价格高于五大名窑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当前国家所施行的文物政策的遏制,但不管怎么说,这总是和广大收藏者、乃至一个民族中绝大部分民众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的。
    我并不反对“平民收藏”,老百姓用少许闲钱买几件自个儿喜欢的古董玩玩有何不可?问题是我们的媒体、专家、舆论导向不应该用“钱”字来诱惑、蛊惑他们,问题是我们的古玩市场上赝品充斥、根本买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古董,问题是我们没有专门的渠道、平台向广大收藏者传授真正可靠、行之有效的鉴定知识、并向他们警示收藏的艰难、艰险,相反,而是让他们误以为捡漏是易如反掌、黄金是出门就能捡到的,这是很不恰当的。
    前天,一个在英国研究中国文化的留学生通过微博向我提了四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这样的:“根据《英中时报》的报道,2011年11月19日,一名匿名买家用5300万英镑买了一只中式古董花瓶,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有些人批评他是单纯的‘瓷器爱国主义’,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我的答复是:目前中国出现的“全民收藏”是一种非理性、非正常的社会性行为。收藏,需要文化素养、艺术底蕴、道德情操、经济力量的支撑,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收藏的,而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片面引导以及众多主流媒体的狭隘宣传,在当前中国,“全民收藏”现象业已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并将会导致日益严重的后果:赝品泛滥、市场混乱、诚信缺失、盗墓严重、文物流失等等。而花5300万英镑买一只乾隆花瓶,正是上述社会背景的产物。至于这个花瓶有没有这么一个价值,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估,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由于大量中国人盲目介入而出现的价值虚高现象已极为严重,必须予以足够认识。
    中国目前出现的非理性、非正常的收藏现象,毫不夸张地说,这其实是一种“伪收藏”。
    二、当今的作伪手段,已到了惊人的程度。
    有关景德镇的瓷器作伪,以前就听说了不少,而且本人也去实地考察过,在我的小说里,也写到了这样一件事:一群“专家”到景德镇一个陶瓷厂参观,厂长拿出两个瓶,说:这里一个是乾隆的真品,一个是现代仿制的赝品,真的最起码值100万,假的当然就不值钱了。现在,谁只要拿出10万块钱,就可以凭自己的眼力,把那个真品挑出来,拿走。结果是:现场没有一个专家敢站出来付钱鉴定。
    尽管我早就知道景德镇的高仿可以让博物馆、拍卖行的专家都走眼落马,但当最近听说那里一个小窑做出的高仿品居然明码标价800万人民币时我还是吃了一惊,自然,这样的高仿是没有多少人能够鉴别的,而它一旦进入拍卖会,将会以几千万甚至更高的价格落锤。
    你还敢收藏吗?你还能收藏吗?
    像上面说的那个工程师这样的事很多,家里藏着一屋子“国宝”的“大藏家”全国该有多少?然而,他们还没有到遇上急难而必须变卖藏品以致能使他们大梦惊醒的时候,他们还沉浸在财富和成功的太虚幻境之中,他们什么时候会醒?或许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都不会有清醒的那一天,这就是悲剧之所在。
    三、一些媒体的炒作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恶劣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要宣扬收藏的乐趣,你就同样应该说说收藏的艰辛;要宣扬收藏的获益,你就同样应该说说收藏的风险;要宣扬拍卖会如何门庭若市、屡创新高,你就同样应该如实报道全国有多少拍卖行关门歇业、一蹶不振……而事实上,在媒体的笔端下、话筒里、荧屏上,我们的收藏爱好者看到的、听到的历来都是春天的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肃杀冬季的寒意,也正因为此,我们的收藏爱好者才会如此狂热、盲目地加入到了号称所谓7000万的大军中来。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马未都先生到广州举办了一场关于“收藏与历史”的讲座,马先生发表了这样的观点——“现在老百姓想要像我们当年那样,从古玩市场淘东西发家,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一是因为资讯业的发达使老百姓了解各类收藏信息,另外几乎全民对收藏史无前例的关心,也造成了几乎无漏可捡。”“我在电视上无论做什么节目,从来不鼓励老百姓去收藏,尤其不鼓励老百姓去捡漏。我也从来不在电视上对文物进行估值,做这个事情没有意义。”
    马先生说的是实话,最近,我看到在一次电视节目里,一个藏友在将藏品请马先生鉴定后,转弯抹角地想要马先生为藏品估价,马先生先是调侃地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件东西是全世界最值钱的”,然后他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它值多少钱,和文化无关。”
    马先生为什么不鼓励老百姓去收藏、捡漏?为什么从来不在电视上对文物进行估值?道理很简单,正如我前面所说,收藏,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传承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品鉴赏、流通行为,不是人人都能为之的,不应该盲目鼓励;况且,现在和八十年代已经截然不同了,不应该一味蛊惑老百姓去捡漏。至于对一件文物的评估,则是十分复杂的,并非是一个专家能轻易做出结论而能通过实实在在的流通行为被市场认可的。
    然而,各路寻宝、鉴宝的专家们依然马不停蹄地在全国组织着一场又一场的超女选秀般、群众运动式的鉴定会;
    各地古玩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那些退休大伯、大爷们用几百、几千元节衣缩食所得从无良摊贩们手中买得成本只有几十元的所谓“古董”时脸上露出的狂喜依然挥之不去;
    盗墓者获取的凝聚了中华文化精髓的文物一周后就会出现在欧洲古董市场上的严酷现实依然没有改变;
    拍卖会上槌声落下时笑声、骂声和诅咒声交织在一起而显现的那份疯狂依然没有衰弱……
    全民收藏,误国误民——这是我本人的观点,也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缘起。
    长篇小说《古玩街秘藏》将真实再现古董收藏的复杂性、艰难性,揭露古董交易过程中的种种内幕,赞美人际交往中的美好品行,颂扬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美德,小说将对当下“全民收藏”的非理性的热潮予以正确的导引和富有教益意义的启示。
    我知道,写一本书,由此而产生的作用总是十分有限的,但我想,至少会有几千、几万人看吧,因此,总能会影响到更多一些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