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同强
2010年下乡检查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了这样个笑话:一个兼任村支部书记的小老板投资本村的社区建设,这期间他把原来十多万元小汽车卖了,又花八十多万买了一个越野吉普。可老百姓光总认为小汽车比吉普要好,也不知道他这个越野吉普的价格,但担心社区建不起来,就问:“俺支书是不是没钱了?”我们问他是怎么得来的消息,他说:“小汽车都卖了,只能坐吉普了。”当时,我并没跟大家一样一笑了之,在脑海里联想到以下几个事例:
第一,我的老家在农村,村里在外打工的很多。过春节的时候,天南海北的口音充斥着小村,大多数为了面子而牛气十足,但谁在外面混的好呢,村里的父老就有了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看车:你有没有小汽车,是什么小汽车等等。
第二,我的一个弟弟不久前也买了一辆小汽车,算上修车费只花了一千五百元,买的就是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那种。同时,这个一千五百元,也就是在故事会上一篇3000字的故事的价值。
第三,十年前,去河北出差,车走在一个集市上突然喇叭不响了。这怎么办?我对司机说:“我到地摊上买个儿童玩的小喇叭,你开车,我吹着。”当时虽然没有这么做,但我记下了这个想法。
上面几个事一串联,自然就有了写一个通过比车讽刺农村小青年攀比的故事的想法。
故事写出来发给郑老师,郑老师说了:撑面子硬买车这个事不错,可惜展开的不够充分。他建议写成阿P,并说你改还是我改?
在郑老师的这几句话里,我首先读到的是他对我的鼓励,还有他对我的关心,因为之前我在企业挂职两年多,一直没写东西。就此,我的牛劲也上来了:先我改一遍!
这次展开的不够对我来讲主要是素材不足。就此,我接着给我买破车的这个弟弟打电话:“送我回老家一趟,路上交警查着我负责,我和他们一把手是同学。”但这个弟弟还是不敢去,他说:“二十公里的路呢,太远了。”我就告诉他:“要在平时,你敢开,我还不敢坐呢。”在回家的路上,我跟弟弟玩笑:“你不是一千五百元买车吗,帮帮哥把这一千五百元挣回来,咱也买个车不开,就摆在门口让人看。”
这一路,除了在故事里追加的几个情节,还出现了跑丢了螺丝、弄了一身土的事等等。
从老家回来后,就凭这个经历对一些情节进行了添加和完善。然后又找出几期的阿P故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感觉与已经“变铅”的差得不太多了,这才敢交给郑老师。后又经郑老师的进一步修改,才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在这个创作故事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写故事就好比一个加工厂,加工水平固然重要,但没有原料无从谈起。对我来讲,今后不能只坐在屋里“憋”故事,要多多走出去,接受生活的辐射,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