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萌编辑访谈(2月红版)
(2010-01-25 11:5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故事会》新刊快读 |
蔓石:大家好,今天我们的编辑访谈栏目要采访的是《故事会》2月上的责任编辑叶小萌,有请小叶编辑出场,大家鼓掌欢迎!说起来,叶小萌在目前的《故事会》编辑部中,算是一位年轻的老编辑了,在红版担当重任,比如去年她作为责任编辑的刊物共有6期之多。不过,还是有些作者或读者对她不够熟悉,就请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叶小萌:大家好,我是红版编辑部的叶小萌,突然感觉自己身上“金光闪闪”,好隆重啊,哈哈。 蔓石:啊?这样就自我介绍完了啊,信息量真少…… 叶小萌:(需要介绍什么呀)这期(2月上)的杂志是由我当责任编辑,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蔓石:那还是我来问吧。叶小萌和我们这里另几位编辑吕佳、颜轶超、李天然一样,是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所以他们看待故事的眼光可能和从中文系专业出身的编辑们有所不同。不知道你自己怎样理解这样的一种不同?或者说,你觉得有不同吗? 叶小萌:对故事的感悟应该都是一样的,可能会对故事创作的技巧和戏剧理论方面比较了解。比如:一篇故事的修改,会针对“动作性”、“悬念”“突转”、“情境”等技巧方面进行突破。不过,在这之前,作品应该先有一个比较好的故事核,需要特别的事,特别的观点,并能融入一点生活情趣。生活中的素材有很多,但欠缺新意的“俯拾皆是”,若能够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去挖掘创作素材,那就好了,在大学读专业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观察生活小品”,要细心捕捉生活的小细节。 蔓石:那你当时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小细节呢? 叶小萌:我当时扮演了一个中学生,整天埋于书本,不能享受同龄人乐趣的孩子。大部分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回到家,就要先做功课,如果那天父母不在家,就会偷偷地把电视打开。这是一个胆战心惊的过程,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查看门外的动静,生怕父母回家发现。 蔓石:呵呵,这的确是一个很有生活的细节,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是不是说,因为有了这样的专业训练,你会对故事里的细节特别关注一些? 叶小萌:细节是故事中的一部分,有些细节可以深入挖掘、拓展,成为一个较好的故事核。 蔓石:好,还有一个月就是春节了,现在人们对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已经不如十多年前,但是赵本山的小品一直是最被大家关注的节目,而且似乎只有他的节目,能够被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接受。你能否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赵本山的小品受欢迎的原因呢? 叶小萌:我应该有2年没有好好地看过“春晚”了,赵本山新创作的小品也没关心过,我记得他早期演过一个作品叫“三鞭子”,有一定的戏剧冲突,而且“包袱”抖开得比较好。去年的《不差钱》还是靠台词取胜,靠小沈阳的表演取胜,不过大众文化就是要娱乐的,让人轻松消遣的。还是阿凡达好看,哈哈。 蔓石:这正是我的下一个问题,呵呵。近期的另一个热点是电影《阿凡达》,据说在上海的某些影院,一张《阿凡达》的电影片已被票贩子炒卖到了800元,不知你看过这部电影没有?很想听听你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叶小萌:《阿凡达》一定要看的,本人很喜欢卡梅隆的作品,他之前导演的《泰坦尼克号》、《真实的谎言》都是不错的作品。不得不佩服好莱坞成熟的成熟的商业运作,能把一个电影炒得那么火,拿一系列的票房数据来作宣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部开创先河的电影,特效让人叹为观止。本来想等imax 而且导演天马星空般的想象力,打造了这个虚拟世界乌托邦,给我们一个飘渺的仙境。潘多拉如果是个梦的话,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所以影片的主题是真实的,违背自然界的规律,终究会自取灭亡,最终回归于和谐。 蔓石:你说得很精彩,显然你对《阿凡达》的关注和喜爱超过了赵本山,这是不是意味着年轻一代普遍的审美取向?《故事会》不可能成为《阿凡达》,最多只能是一个赵本山吧。一直以来,《故事会》的读者中有很大部分是青少年,但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产品的丰富,青少年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网游、网络文学、视频、动漫等等,当然还有《阿凡达》这样的电影,可能你的同龄人群中,《故事会》的读者也在慢慢减少,你觉得《故事会》和那些娱乐项目相比,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可以吸引青少年读者?对于未来的市场,你有何预期? 叶小萌:《故事会》有自身的优势,它和《阿凡达》是两个载体。如果《阿凡达》给人视觉上的享受,那么《故事会》应该属于“听觉”上的享受吧,故事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特点,就是口传性,一篇优秀故事可以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众人皆知的作品,但是《阿凡达》不行,要把影片的情节全部复述一篇,这可就难了,毕竟电影给观众的是视觉冲击,它还需要在画面、演技上下功夫。 在拥挤的地铁里,我经常会看到学生们手捧《故事会》,认真翻阅,也可见,《故事会》还是能受到学生群体欢迎的,这些载体并不冲突。 蔓石:好,去年的编辑讲故事栏目,你写的题目是《故事中的悬念》,你在评判一篇作品时,是否也特别看重其中的悬念? 叶小萌:悬念是写作的技巧之一,故事离不开悬念,故事在开端、或者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悬念,以此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结尾抖开“包袱”,使读者获得满足。 蔓石:嗯,下面我们来谈本期《故事会》吧。首先想问一下,本期你推荐上网的4篇作品中,哪篇是在编辑部或评审小组评议时,受到争议最少的? 叶小萌:新一千零一夜《你会识宝吗》、中国新传说《城里的钱》广受好评。 蔓石:那这两篇作品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模板,就是说这样类型的故事(包括结构、题材和情节)比较会受到《故事会》编辑部的青睐? 叶小萌:故事需要“特别”的,新鲜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眼前的世界,故事的“特别”就是别人感悟不到的,却真实的,故事中间需要一点主见,要给读者概念上的东西,给人启发,并能让大多数欣赏和接受。比如,《城里的钱》,故事选择的“聚焦点”很好,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能带给读者最深切的心情共鸣和生活启示,故事构思十分巧妙:高老汉为带足了钱,进程想为孙子过生日,但手里的钱怎么也花不出去,最后钱终于出手了,去用在了宠物身上,就在心疼的时候,钱又回来了,还多了80元,值得一提的是,周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相当丰满,能把人物、情节、主题完美融合在一起,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另外,这期的中篇故事《移山》也不错,作者能从独特的视角和常人的情怀来阐述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个观点不但独特,而且能触人心弦。大部分人比较欣赏反映人情、人性与人文关怀类的作品。不过,能把这一类的作品写得深刻,很难,能写出特别的点已经是一篇好故事了。 蔓石:嗯,《城里的钱》让我觉得相当有真实感。这篇故事从初稿到最终发表在刊物上,发生的改变大吗?或者说这篇故事属于“一次成型”呢,还是在编辑与作者的磨合下,慢慢完善起来的? 叶小萌:大部分都是“一次成型”的,在修改的时候,对故事的开头进行了调整,对高老汉出城的部分进行了一些“戏剧化”处理,突出人物特性。我个人比较欣赏反映人情、人性与人文关怀类的作品。 蔓石:嗯,从推荐的作品中看得出来。如果有两篇故事在你面前,你认为其中一篇发表以后,会有一半的读者特别喜欢,另一半读者很不喜欢,而另一篇发表以后,可能所有读者都能接受,但不会觉得特别出色,你会采用哪一篇? 叶小萌:我会选择有特色的那篇,这一期中有一篇作品《书生爱美容》就是一种尝试,“书生与女鬼”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但是这篇作品的风格独特,介入不少充满轻松活泼气氛的语言,而且文本的表达具有喜剧特点。《故事会》也应该适当补充些新鲜“血液”啊 蔓石:不错,《故事会》也要与时俱进才是。下面这个问题要快速回答,凭第一感觉,在你担任编辑发过的所有故事里,你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叶小萌:《追包》,哈哈。(编者注:这篇故事发表在2009年11月上的《故事会》中,【点击阅读】) 蔓石:在我们网站上,有不少是“站在故事创作门口”的作者,就是说他们对故事创作很有兴趣,但是还没有入门,写的作品似乎不太对刊物的胃口,而几次投稿失败以后,很容易打击他们故事创作的热情和信心。对这样的作者,你有什么忠告或建议? 叶小萌:要多多研究《故事会》,多看看“故事中国网”上的编辑手记。如果有一个不错的生活细节,不要急于执笔,素材是需要积累的,要有耐心。还有就是,“笔不离手,本不离包”。有些作者善于发掘素材,他们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旅游景点,每听别人聊到一个有趣的话题,都会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们的素材也就多了。 蔓石:这些建议很有帮助。好,最后请对你的这期《故事会》读者说一句话—— 叶小萌:还有二十多天,就快过春节了,祝愿大家新年幸福,事事顺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变得有价值。正如我的签名一样:好,不是生活追求的目的,而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大家要生活好,玩好。 |
前一篇:颜轶超编辑访谈(1月绿版)
后一篇:2010年2月上《故事会》目录